语文高效课堂,请关注起始课

时间:2022-07-17 06:16:04

语文高效课堂,请关注起始课

摘要:课堂教学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所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须重视起始课的作用。在起始课上,教师应关注师生心态的衔接、教材的衔接、语法知识点的衔接以及教法学法的衔接,让学生顺利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为其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关注 起始课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简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实验中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高效课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不断增强。然而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即如何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踏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圣殿。而关注高效课堂的第一课――起始课,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谓起始课,是指学生进入不同学段的最初学习时间。例如:小学学段的一年级、初中学段的初一年级、高中学段的高一年级这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均可称为起始课。它犹如一座桥梁,对前后两个学段的学习起关联作用,上好起始课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此加以阐释。

一、师生心态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年龄段上说,他们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切忌用刚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心态对待他们。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期和高一学生的心态相对接,从而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新环境、新教师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智力以及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和方法等。学生进入高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磨合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三年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和学生互相适应,不能延长期限,否则沟壑难平,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度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这样不仅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而且对学生学习语文极为不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熟悉课文内容,争取在语文课堂中能适时地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以期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虽然课文注释中已加以说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荆轲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两句的“微”字,课文中分别解释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但这一用法与初中教材《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一样。如果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讲授这两课的“微”字时便可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初高中知识点自然衔接,教师也省却了重复讲解的麻烦。

三、语法知识点的衔接

黄伟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1] (P.37 )指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从近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看,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只要不把知识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和唯一目标,只要不是教学那些陈旧的僵化的死知识,语文知识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语法知识点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出现,而是作为附录编写在单元章节后面。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势。可想而知语法知识已经被弱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深深的断层区。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语法知识,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比较薄弱的语法知识,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词类、短语、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然后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单句句子成分和复句结构法――这是句法基础知识的根。当然,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的同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精练、易懂、实用。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体系,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语文的应手的工具。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学每篇课文结束后补充一种语法知识,并配上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与提高,以确保学生后两年更好地学习语文,并最终愉快而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语文学习状态。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对简单,有许多内容在“读读写写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所以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由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生由初中学段的“学会”,要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会学”。这一转变过程,教师须在起始阶段让学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更为理性一些,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引导更为关注。教师不会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课堂上没有了初中课堂的那种热闹氛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较好地衔接起来。这一转变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让学生及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就是“接点”。“接点”找准了,接力赛才能较好地完成。在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一个知识系统完整且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黄伟.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J].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解决婚姻生活中矛盾让家庭更美满 下一篇: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