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压力面面观

时间:2022-07-17 05:38:57

青少年压力面面观

摘 要:在现今社会生活中压力日益逼近青少年,学业的竞争和父母的焦灼期待,错误的竞争观念和不敢面对失败的压力,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身心“过早熟”的成长焦虑等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心烦、心累、不爽、郁闷等情绪,有的甚至做出有害他人、有害社会的过激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压力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04-01

一、压力日益逼近青少年

回忆本人早年的青涩记忆,特别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那时的物质生活比较清贫,在放学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在厨房里寻找可以吃的东西。简单的说,只有一个感觉和需求——饿,在学校里吃不饱、吃不好。但除了吃不好外,我们那时却有很多天真的梦想和快乐充实着内心。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观念的日益增强,今天的青少年们的日子可大不一样,饿已经不是他们最常有的感觉和最关心的话题,而心烦、身累、不爽、郁闷、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词语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而这些都跟一个词语有关系——压力。

什么是压力呢?简单讲,就是指当事人主观体验的一种身心感受和评价[1]。而这种感觉往往伴随着负面的情绪体验,如害怕、烦躁不安、生气、难过悲伤等。压力可以从生理、情绪和认知思维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如让小孩子在房间里关着灯走路,他会浑身哆嗦、手心出汗(生理反应),大叫我很害怕(情绪反应)、我不喜欢去没灯的房间(认知评价)。

现代的青少年,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简称“90后”)及新千年(简称“2000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比起以前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拥有更多优越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和物质享受,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吃着“卖当劳”,喝着“冰可乐”,听着“周杰伦”而长大;农村的子女也因着独生子女的政策而跃为家中的“小霸王”和“掌上明珠”。吃穿戴用的物品,不是最好的,就是最贵的名牌产品。也许,我们都熟知这些孩子们生长在中国最黄金富贵的新时代,在为之庆幸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严峻的现实:这些孩子们的表情却常常郁郁寡欢,忧愁远多于微笑。用一句话概括这种现实,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似乎越发的五彩斑斓,而他们的童欢却日渐减少[2]。

二、青少年常见的压力源分析

“压力源”是压力管理中的一个术语,即导致一个人有压力感的事件或来源。对于一些在学校读书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常常感受的压力有以下几项:

1.学业的严酷竞争和父母的焦灼期待。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社会竞争的态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就能有找到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而今,人才如同股票“熊市”一般行情低迷。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研究生多如过江之鲫,加上研究生教育“批量生产”质量难保,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逐年提高。综合多种原因,家长深感孩子未来举步维艰。因而,若要将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和取得一些非凡成就,就要趁早“准备”。于是国内有句话颇为流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就这一句话,制造了孩子和家长多么大的压力!学校、学生、家长三者均备受压力的煎熬!

2.错误的竞争观念和不敢失败的压力。第二个导致青少年压力的因素是,社会上大肆宣扬与传播的关于成功成材的案例,多是以扬名、致富为价值导向的单一成功模式。这样成功的思维在青少年心中植入了一种错误的竞争观念:“零和游戏”[3]。即是“我”的成功必建立于“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这是单赢的思维模式,必将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视竞争对手为“敌人”的心态,在赶超对手的过程中,一味的思虑着如何攻其之短,不仅错过了学习竞争对手之长的健康竞争观,也容易滋生功利利欲之心。

正因为太在乎成功这个结果,于是在学习、应试的过程中,“输不起”的压力如恶魔缠身,笼罩着青少年的身心,表现为脆弱、敏感、焦虑不安,不愿意面对失败、挫折的结果。

3.人际关系的挫折感。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在家里个个受宠尊崇,备受关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错觉”,以为在任何地方都将理应得到别人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初涉学校的青少年,大多人人自我感觉良好,都想成为人群中的焦点,现实却常常击败他们“粉红色的梦”。于是,同学间的人际冲突与摩擦,也将成为不少青少年的负担和压力。

4.家庭问题导致的压力。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准的日益提升,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家庭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父母婚姻中隐藏着的矛盾冲突和情绪压力,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子。父母和孩子之间因血脉凝结成的天然而紧密的三角关系,令他们的心理情感彼此深系交互影响。据临床婚姻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婚姻触礁的孩子,其所承受的身心压力是健康和美家庭的孩子的10倍以上。这不仅分散了青少年的学习注意力,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更恶劣及深远的伤害。

5.身心“过早熟”的成长焦虑。在丰富的食物、刺激的电玩和迷离的网络等感官工具的渲染中成长的青少年,由于家庭“软功能”缺失而产生的心理孤独感、人际情感沟通不畅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今天的“90后”、“2000后”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出现早熟的现象。这些长着一副“小大人”摸样的孩子,提前跨入青春期,情感上容易早恋,思想上易“早熟”,焦虑感频发,这些成长过敏的现象成为青少年的一大烦恼。

总之,当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烦闷、焦躁、恐惧、气愤、逆反等负面情绪时,做为老师、家长的我们要及时与他们沟通,找出他们出现这些情绪的根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帮他们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使他们步入身心健康成长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玛莎·戴维斯等著,张静,鄂丽艳译.如何放松你自己[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王智.学会“自私”再去爱[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华文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大陆学生赴台湾地区学习交流 下一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