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时间:2022-07-17 05:09:27

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江苏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苏办发[2009]24号文件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省教育厅办公室在苏教办基[2009]12号要求教师:要从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扎扎实实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提高质量效益的主阵地,只有课堂效益的提高才有质量效益的提高。在当前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时期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性,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有效课堂设计要关注学生认知基础

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有效地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那么这个点如何抓呢?方法一,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组串学生知识的散点。通过学生动手做一做,找出这些题的特点,使本章知识散点组串起来,从而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基础,有的放矢。方法二,通过交流谈话来了解。可让学生先说说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复习等。这样相对以往教学中教师喋喋不休、课堂更多关注了质的体现。

2有效课堂教学要有情趣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的现象,教师教的再用功,再卖力。学生没有兴趣或是不想学。那就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教师讲的太多,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假如一节课老师在夸夸其谈,学生在各自打闹是没有多大效率的,当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游戏、竞赛等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时,学生会学得特别有劲,效率会特别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把枯燥变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的研究,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教学真正触动了心灵,收到了理趣与情趣相融之效,便成了有效教学。

3有效课堂教学要充分预设并注重生成

我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学习过程中结论的丰富性、过程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决定了生成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对一定的生成(结果)来说,一定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而预设又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了固定程序,和目标,于是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一对矛盾关系。我们必须直面这对矛盾,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说,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在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3.1 呈现黑板上的两棵树

师:小朋友,这两课树上有果实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让它们长出果实来?

生:想!

3.2 复习:有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与方法。

操作说明:(1)请小老师举卡片,其他学生回答。(2)学生作对一题,树上长一个苹果(教师贴)。(3)完成的情境:第一棵树上贴8个苹果,第二棵树上贴5个苹果,且每棵树上都有两种颜色的苹果。(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3.2.1 获取数学信息

操作:学生观察树上的苹果,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自主观察)

预设:第一棵树有8个苹果,第二棵树有5个苹果;红苹果有7个,绿苹果有6个;第一棵树有a个红苹果,有b个绿苹果(a+b=8,a、b的个数视教师贴决定);……

3.2.2 提出数学问题

操作:根据知道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预计问题:两棵树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一共有几个红苹果?一共有几个绿苹果?……

操作: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列出相应的算式。关于8+5、5+8、7+6、6+7的得数学生可能直接算出,也可能没算出。

[备选]若学生直接算出得数,则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验证得数正确与否并研究这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若没算出得数,让学生思考算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算的。

构建主义认为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课堂上许多生成性的资源往往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是教师未曾预料的。

4有效课堂教学要讲究课堂参与度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一位专家曾经这样给优秀课堂教学做过界定:学生要小嘴直张,小手直举,小眼发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得很投入,学生学得轻松、投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策略有这样一些做法:

4.1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必须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4.1.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4.1.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1.1.3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1.1.4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4.2 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4.2.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4.2.2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T,这批货物有多少T?

4.2.3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还剩25.2T。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2.4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 ,第二次运走了 ,共运了7.2tT,这批货物有多少T?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4.3 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参与欲望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以上是笔者在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上一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应转变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及写作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