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时间:2022-07-17 05:01:48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企业管理已进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尚在战略和日常管理、内外部治理、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86-02

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非政府组织、劳工组织、社会公众的参与下,在劳工运动、全球性的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人权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西方得到了相当大的认同并付诸行动。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伴随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的过程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又由质量管理阶段和环境管理阶段进入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阶段。所谓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观指导下正在形成的新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以自身行为应对社会负责任的价值追求为动力,以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为内容,通过激发利益相关方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管理模式。 其与以利润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价值和管理机制上均有着本质区别。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及管理纳入其议事日程,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还十分滞后,表现在缺少相应的社会责任管理理念、措施和机制;未能将社会责任有效纳入企业战略,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并确认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未能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局性的规划,未能设置长期的社会责任项目,未能实现企业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额统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在社会责任实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在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领域表现尤其明显,许多企业的捐赠和公益活动目标分散,没有长期规划。许多企业有营销预算多余,正好遇上非盈利机构劝募或行政号召,便进行捐赠,从未考虑慈善公益活动与企业目标、市场战略间的关联。

与战略上的谋划缺失相对应,多数企业也未能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WTO 经济导刊》200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同时显示: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只有8%的受访企业设有企业社会责任部,8%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6%设有环境管理部,37%设有公共关系部;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效益亦尚不明显,仅有8%的受访企业经常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受益,42%的企业偶尔从中受益,50%从未受益。“企业社会责任网”对1601家A股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只有33家企业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约占2%。

(二)在社会责任的主观动因和目标层次上普遍处于较低层次

就社会责任管理的主观动因而言,社会责任管理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纯粹道德驱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基于社会压力回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第三个阶段,基于社会风险防范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第四阶段,基于财务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第五个阶段,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就中国企业而言,目前普遍处于基于社会压力回应的社会责任管理阶段,客观存在的社会压力和不断提升的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仍然是促使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议程的主要原因。由此,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具有相当程度的被动性和屈从性,而鲜有出于积极的战略考虑对社会责任进行全局规划的。

被广为接受的以阿基 B 卡罗(Archie B・ Carroll)为代表的综合责任论的观点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多元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社会责任目标的选择上依然以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为主。这两种责任一个是基于谋利本能,一个是基于法律强制,是社会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在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系中处于较低的层次,不能与社会对企业的更高层次的期待相适应,也无法体现出企业在道德上的追求和贡献。

(三)内外部治理缺失

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传统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以股东利益本位为基本理念,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治理结构要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来,使企业的经营真正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如今,诸多企业根据公司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了职工董事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建立了企业重大事项的职代会表决制度等等。与实体性的规定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法律并没有详细规定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的程序制度,我国企业也普遍没有制定相应的内部规则,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程序制度的不健全、不对接,无法实现相关群体利益的融合和权益的有效实现。

此外,从外部治理来看,我国企业普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而对与顾客、政府、媒体、社区、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却极不重视,尤其是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外部沟通和协调机制,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不利于企业外部形象的树立。

(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标准西化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标准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准绳,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质量的依据,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社会责任国际”联合其他组织和公司于1997年共同制定的SA8000,涉及劳工权益保护领域有关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及管理体系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这些指标对我国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国情、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国外的标准并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国。

(五)以自我管理为主,未能形成有效的供应链管理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在形式上以企业的自身制度建设和体系完善为主,未能从产业链的角度建立上下游企业互动的管理模式。而在全球性产业分工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格局之下,企业相互依赖关系随之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化,要求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目前,很多跨国公司都通过制定生产守则将社会责任管理延伸到下游企业。以《迪斯尼公司生产商生产守则》为例,其全面规定了禁止使用童工、禁止使用强迫劳动、禁止强迫与骚扰行为,禁止歧视行为、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保证健康与安全、遵守最低工资与最高工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并且该生产守则规定:“除非分包商向迪斯尼公司书面保证遵守本生产守则,并经过迪斯尼公司的书面许可,制造商不会使用该分包商制造迪斯尼的商品或配件。”这就意味着,所有迪斯尼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立的工厂,以及发展中国家向迪斯尼公司生产产品或配件的企业,都必须遵守该生产守则,否则就不能获得该公司的订货。

三、我国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的思路

(一)将社会责任提升到战略高度,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企业应基于战略角度思考社会责任,准确判别自身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与社会、环境及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关系,密切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战略选择,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日常管理,把企业社会责任全面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责任观出发,依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明确企业责任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措施,加强决策管理。做好对公司重大企业责任活动项目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和事后评估的管理,强化执行管理。基于国际通行标准,结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和突出我国企业特点两大要素,建立符合我国和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责任管理指标体系,加强绩效管理。

通过建立战略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能动性、绩效性,强化企业核心业务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建立和谐的多方利益关系,不断提升和扩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层次。

(二) 强化企业内外部治理

在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上,可以参照有关跨国企业的做法,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比如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公共政策委员会等等,对与公司公共政策、法律、安全、环境等事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进行有关事项的评估。同时,完善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管理要求与行为守则,确保企业全面、全员、全过程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中。

在外部治理方面,社会责任战略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沟通机制的建立,我国企业应该改变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信息披露的做法,将社会责任实践纳入信息披露范围,并可以尝试编制独立的企业责任报告。通过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信息披露系统,向利益相关方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三)制定生产守则,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应仿效国外成功企业的做法,结合本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生产守则,增强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力,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降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成本,提高社会责任实践水平。同时,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拓展与合作伙伴的对话平台,建立与合作伙伴的信任,降低供应链风险,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管理的新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2] 调查:98%A股上市公司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EB/OL].中国网,http://www.省略/news/tech/2009-11/19/content_18919202.htm,2010-11-05.

[3] 李伟阳.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五个阶段的演变与启示[J].WTO经济导刊,2010,(8).

上一篇: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下一篇:冲突下的激励理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