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地方金融管理研究

时间:2022-07-17 02:53:52

我国当前地方金融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地方金融管理还存在着不足,影响了我国金融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当前金融发展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金融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金融管理;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24-01

地方金融是指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组成的金融群体。地方金融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的特点,其中以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地方金融机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使得地方金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日益困扰着地方金融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地方金融管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一、地方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由此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且日益成为地方金融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集中表现在:所有者缺位,形同虚设,股东利益得不到保护;产权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有的机构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和行长集于一人身上,造成权力过大,形成内部人控制;有些机构的高管人员素质不高,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侵吞地方金融机构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2.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地方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地方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就确定并明确了立足于地方和社区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如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于市民和中小企业”,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于‘三农’”。但在现实经营中,很多地方金融机构都偏离了这一市场定位。这突出表现在很多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这固然与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市场定位不清晰。市场定位的摇摆使得地方金融机构难以塑造自身经营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风险防范意识差。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资本约束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地方金融机构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不良资产包袱。这些不良资产大多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干预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不良资产呈现出“悬空性”的特点,即债权债务关系难以落实,导致债权的悬空。虽然经过不断的消化、处理,地方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有所缓解,但在缺乏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于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有效的不良资产化解机制难以建立。

4.金融服务落后。金融服务质量不高,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金融服务质量不高,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竞争力不强,并进一步加剧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金融二元化格局。

二、发展我国地方金融的策略

1.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针对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局面,首先,国家应出台地方金融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或各区域发展重点,加强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引导,防止出现一哄而的上局面,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加强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管理,规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2.明确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地方政府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观,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协调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因掌握的资源较多,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金融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地方金融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内容较丰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行三会”、工商、税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合作,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行与地方金融机构联系紧密的优势,继续加大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密切关注地方金融发展态势,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及时向有关部门提示风险,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和稳定。

三、小结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以其定位于区域、服务于微小、成长于地方的特点而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青睐,各地相继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相应法规推动其发展。在促进地方金融发展壮大的同时,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蕴珊.德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经验借鉴[J].价格月刊,2009(04).

[2]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关于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初步探讨[J].华北金融,2004(04).

[3]沙丽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及出路[J].华北金融,2004(04).

[4]吕红鹰.加强金融监管需处理好四方面关系[J].理论月刊,2002(08).

[5]宋瑞敏,黄婷.国外金融预警制度对构建我国地方金融预警系统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9(06).

[6]白光昭.地方政府金融办的职能定位[J].中国金融,2010(18).

[7]黄洪民.从次贷危机的角度看金融创新[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29(6).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综述 下一篇:江苏省高尔夫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