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探索

时间:2022-07-17 02:41:18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探索

【摘 要】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进行探索,提出应打造贴近学校实际、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感染力强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创新校园特色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载体 行业特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0-02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校园文化载体,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第一,它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延伸;第二,它必须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和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作用;第三,它必须体现学校的发展追求和理念,体现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第四,它必须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更富有意义的意味空间。

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职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50多年的办学历史,奠定了广西建设类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稳固地位。一直以来,该校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才育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该校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与行业紧密联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新载体,其精心规划、持续精心打造的“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暨校园雕塑景观群,是学院努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彰显办学育人特色的积极有益的重要探索成果,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

一、彰显行业特色,打造具有感染力、导向力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新载体

(一)建设目标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精心规划,创意打造,以“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 为建设重点,辅以建设校园雕塑景观群,以此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新载体,进一步体现学校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营造职业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设思路

1.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及行业特色。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使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价值追求,体现了学校精神的内核,展示出该校的独特气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其设计主题,应充分体现学院的两方面“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浓厚的行业特色。

2.从“巧、精、全、新”四个方面进行方案创意设计。第一,巧。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环节方面:一是要符合校园功能区域合理分隔原则。“长廊”以校园里一条林荫道为基本形态,贯穿于校园之中,将校园的教学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巧妙地分隔开来,遵循了校园规划功能布局区分的原则,使校园内教学、生活、活动三大功能区域各得其所。二是利用地势环境,因地制宜。与校园环境地势有机结合,利用了体育场与教学区之间林荫道的一面因地面落差而形成的墙面进行精心规划,不但有效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因地而建的设计使学校相对有限的环境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第二,精。“长廊”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长廊”以36幅石材浮雕的表现形式,呈现一部“世界建筑文明史”,这就要求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展示内容高度凝练,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所以,内容的筛选和确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是要精选能作为不同建筑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的建筑;二是著名建筑师、名人要精选对世界建筑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第三,全。“长廊”必须浓缩世界建筑文明史的精华,在有限的空间篇幅内,要涵盖和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风貌,确保内容的相对完整性。第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长廊”的外观表现形态应不落俗套。必须紧贴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行业特色,围绕建设高技能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配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求,做到内容新,载体新,教育方式新。该校的“长廊”以浮雕墙形式结合学校特色展现建筑文化历史,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打造了鲜明独特、富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校园视觉新形象。目前,如此形式、如此大的展示体量,在广西各高校中不仅是首创,而且独一无二。此外,创新还体现在运作和建设方式上。

二、创新校园特色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一)实施的方式方法

1.结合“教学参与设计模式”进行建设。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校园特色文化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学院相关专业的长处和特点,结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师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让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参与其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设计及装饰专业的师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参与了“长廊”方案的设计及优化。

2.结合“校友参与捐赠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校园景观雕塑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学友通过向母校捐资建设署名景观雕塑,既表达了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情,又蕴涵了对年轻学子的殷殷之意,也表达了对母校未来再创辉煌的浓浓期望。

3.以“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包括广西建工集团在内的众多建设行业的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4.以浅浮雕的手法进行制作。“长廊”的建设空间相对有限,所依托的校园道路不太宽敞,不太适合使用圆雕和透雕的制作手法;而手绘的效果,不如浮雕那么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度;经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使用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二)建设过程

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历时两年多,分立项、征集创意方案、资金募集和施工建设四个阶段实施。

“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新老校友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支持。各方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使“长廊”和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尤其是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了“长廊”和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创意、方案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工程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管理以及竣工验收,同学们热情高涨,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介入学习,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三、成效与启示

(一)工作创新与成效

1.开创了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如“教学参与设计模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结合其建筑类职高院校的专业特点,由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教师带领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介入“长廊”等校园文化景观方案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又如“校友参与捐赠模式”,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所有景观雕塑都署上捐赠校友的个人或集体的名字,这举动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再如“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该项工程项目得到了与学校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整个建设过程,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开拓了一条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新路子。

2.增强了师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廊”已成为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毕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们结合专业对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建筑文明成果、建筑名人进一步加深认识的良好载体。以建筑专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学习之路和职业之途。学生从熏陶中开始思考,从思考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形成了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3.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两旺,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能力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二)启示与经验

1.因势而动——高度重视,制度保证,全面规划。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契机,紧跟行业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乘势而动。全面规划,健全机制,构建体系。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努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因地制宜——注重效率,协调有致,艺术感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大型豪华,要避免奢侈浪费。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据现有校园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不能与校园原有环境相冲突,在视觉和功能上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景观必须要有文化底蕴,传递文化气息。要有强烈的艺术感,这样才能吸引审美的眼光,调动审美的情趣,形成对学生“美”的教育熏陶,成为活色生香而富有意义的生动教材。

3.因校而宜——结合行业,体现特色,展示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设计文化景观的内容,充分挖掘属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文化内容与形式,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征,以此提炼形成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色符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浓郁,行业背景深厚。所以,“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等校园文化景观,在达到美化空间、展示文化内容等美学目的的同时,其主题设计力求体现建筑类行业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风格个性,弘扬学校独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德生,韩立越.儋州学院校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仲波.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散论[J].上海高教研究,1989(2)

[3]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5)

(责编 卢 雯)

上一篇:高职院校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例谈生物课堂导入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