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思维导图的主题特征及运用

时间:2022-07-16 09:35:09

文学文本思维导图的主题特征及运用

内容摘要:为形成案例式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文学文本的当事人,生成切口极小、生动形象的聚焦式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借助思维导图来实现结构化思维,能收到“突破一点顿悟全篇”的学习效果,进而培养“关注问题注重解决”的思维品质,逐步提升学力。

关健词:教学 文学 思维导图 主题 运用

我们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讲明白了么?”“大家听懂了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与学的思维具有抽象性,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隐性的,有时是一闪而过的,有的难以再现的。就算是形象的教学语言,也大多难以复制和再现的,因为教学语言主要是声音,而言语是具有隐晦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交流的障碍。更要要紧的是学习的思维过程,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潜水的,其思维的向度广度深度,别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何解决教学与学习中思维的潜水问题?如何让思维变为可复制可再现的物质?我们的方法是用思维导图技术,让其变得可视,可复制可矫正可升华可评价。

一.生成思维导图主题的前提是入境。

生成文学文本思维导图主题的前提是学生入情入境,融入文本,成为文本的“当事人”,或成为文本的角色,或成为文本的作者。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是文学灵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所有的阅读,都不是冷眼旁观,都是从别人的文字里读到自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融入文学的情境之中,并成为文本的“当事人”,才可能进行多元解读,多元感受。只有融入文本语境,才可能在悲欢离合的氛围中获得对“生命”新的理解、体验、超越、升华。

一切阅读都应是个性化的,唯有个性化才有真实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是到达个性化的不二途径。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融入文本。

只有学生成为了文本的“当事人”,才能有生命的“困惑”,生成“生命的问题”,进而将生成的问题进行思维可视化,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方向性、连接点、系统性等是否存在问题,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细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可视化语文的概念、特征及其功用

(一)语文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可视化是借助思维软件将隐性的思维绘制成图,可视化语文是对语文的形象性、会意性、模糊性、神秘性等潜性思维的显性化,进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科学性、结构性、系统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力,实现学习效能的优化[2]。

(二)课堂思维导图主题的特征

课堂思维导图是课堂生成的,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明确的知识点能力点的指向性,能聚集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能成为课堂的主题。对节奏、结构、坡度、难度等课堂关键要素,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可视化的主题必然具备以下特征:

1.生成性。思维导图的主题(问题)是在课堂阅读时,学生入境入情后遇到的各种困惑而提出的若干问题,在学生共同讨论后确定的一个问题。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虽然老师可以预设,却不可包办代替。

2.唯一性。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多构性,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也必然会提问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问题,甚至一个学生会提出好多问题。如果课堂要回答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必然是散乱的,也是不必要的。因而要引导学生聚焦于一个问题,在一个主题下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

3.形象性。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读者生成的问题,一定是生动形象、具体生动的。而不能太抽象,如教学《方山子传》时,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方山子是陈季常么”“标题能不能换成陈季常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语义指向谁……却不可是“《方山子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切口小。思维导图的主题一定要切口小,具体化,以便让学生思维有抓手。不可将大而无当的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如《祝福》,可以是“顺来逆受的祥林嫂有没有反抗”,但不可以是“鲁迅写《祝福》是为了表现什么”。

5.最近发展性。思维导图的主题不宜太难,也不可太易;太难则难以形成争论,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茫然失措或思路混乱,太易则难以聚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画出完善的思维导图。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可以是“思美人兮天一方”的“美人”究竟指谁?因为苏教版在这一个课前面安排了《离骚》,学习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懂得了“香草美人”的手法,应当能突破“思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内涵。但是,“嫠妇”注释为“寡妇”,合适么?应当怎么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确定为课堂的思维导图的主题,因为“嫠妇”这个极具文化内涵的意象[3],从小学到高中,课本上是第一次出现“嫠妇”这个词,学生必然无法解决。

6.时控性。绘制思维导图要根据学生讨论时思维的向度、宽度、深度进行时间控制,给思维一个适宜的空间和时间。既不可为了表演而一闪而过,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尚未真正展开,就仓促结束讨论。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的“为什么是淡酒”的讨论,不能放任学生在“假酒、兑水的酒、没钱买好酒等等”假问题的争论中。

(三)思维导图的教育功能

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聚焦性和系统性。“关注主题,注重未来”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更富于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勇气。

变知识课堂为思维课堂,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培养出啃老的宅男。

培养出胸怀博大、高远视野的创新人才。因为主题的结构化思维、因为案例、因为关注未来、因为争论,就必然利于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意见;利于学生面对自己的思考、研究的同时,要思考别人的观点;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自己新的理解;利于学生习惯民主和宽容;利于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之上形成决策能力。日久天长,学生心胸和视野就会变得博大,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爱好和文化。培养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滋润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坚韧性[4]。

三.运用思维导图突破文学文本的难点

(一)思维导图的类型

语文思维导图类型极多:有知识类,课文内容、知识点或考点、单元(专题)等,有文体类,文学文本类、实用文本类、议论文本类、写作知识类;有方法类,各种题型的解题通法,各种文本的阅读方法,写作的基本方法…不论多少类型,都可归为三种:知识类思维导图,策略类思维导图,模型类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绘图的过程,就是思维结构化思考的过程。第一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第二步分支关键词的提取,第三步分层分支的标准确定。第四肯绘制导图。第五步,检验导图所体现的思维的科学性:一审最后的分支是否属于主题的真子集;二审每一层级的分支是否处于同一分类标准;三审每一分支的关键词与另一分支的关键词是否有共同的母集。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实例

用思维导图来破解文章的关键点、难点,能起到“突破一点顿悟全篇”的效果。因篇幅所限,仅举一例(因考虑杂志排版,只好将图转化为文字)。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5]

思维导图的主题为“隐”的内涵,进行结构化思考并画图:

第一分支为“隐”指向哪些句子,下位分支的关键词为“威王隐事”,可分支为“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再次分支,关键词为“隐的结果”,指向“百官荒乱,诸侯并侵”。

第二分支关键词为“大臣对隐”,又可分支为“隐”“左右莫敢谏”和“不隐”“淳于髡说之以隐”。

第三分支为“不隐”指向哪些句子,下位分支的关键词是“威王不隐”,可分支为“一鸣惊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下位分支的第二分支关键词“不隐的结果”,指向“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画图,问题就出来了,结尾一句“威行三十六年”是对“不隐”部分的总结,还是对全文的总结?经研讨,学生们终于明白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随之,问题又出来了,“威行三十六年”既然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全文是分总结构,还是总分总的结构?经反复修订导图,学生们发现“齐威王之时喜隐”这句是总,当断为“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喜隐的主语不是威王而是“威王之时(世)”。全文的结构好似是总分总。

随之问题出来了,两个分支的“喜隐”“不隐”看似并列,却有轻重之分。“隐”是为了“不隐”;“隐”是表象,“不隐”才是施政的真实;“隐”是手段,是治国方略,是利用“世俗的好隐”来甄别和麻痹敌人。可得出结论:

第一,结构虽是总分总,但分的部分却不是并列,而是层递关系。

第二,“齐威王之时喜隐”的“隐”的意思,不仅仅是指语言的“隐晦曲折”之“迷语”、“隐语”,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隐”的技术,更可能指“隐”的人物性格,更指向治国方略。“齐威王之时喜隐”就是全文的主旨句。

第三,第一分支的“隐”与第二分支的“不隐”在结构艺术方面,不仅仅形成对比艺术手法,更有伏笔、悬念、照应等艺术手法。在人物描写的艺术方面,照应与对比,让威王与淳于髡,形象非常丰满,寓治国、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人物非凡的胆识和才智。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思维导图以极小的切口、生动形象的聚焦问题作为主题,能以点带面,突破一点,顿悟全篇。更重要的是,形成以案例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们“关注问题注重解决”的思维品质,从而让学力在结构化思维中不断地提升。同时,形成了主题式的课堂教学,聚焦了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学习不再支离破碎地生硬地从一个环链接到另一个环节,因为环节的聚焦,更能提升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刘勰在,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2]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中小学管理[J],2014.6

[3]李莹,魏晋南北朝“嫠妇”赋研究,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J],2009.6

[4]黄丽,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5]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M],北京出版社,2006.7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

上一篇:英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演变:从RAE到REF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