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

时间:2022-07-16 09:07:50

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

摘要:谣言,一种缺乏理性的社会活动形式,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传播扩散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谣言进入传播渠道开始,便经历了滋生期、蔓延期、消弭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传者以及受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映射。谣言是社会舆论的背后推手,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挑衅,如何疏散谣言,疏散规避不利信息的传播,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以抢盐风潮为例,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以期掌握规律提出应对谣言传播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谣言;生命周期;疏散谣言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50-02

近期,日本海啸引起强烈地震,并且导致核泄漏危机的事件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也给中国人带了不小的震撼,不仅仅在于事件本身,还在于日本地震带给中国的余震――核泄漏引发的中国式恐慌。日本核泄漏危机发生后,便有网友称碘盐可以防辐射,中国碘盐将供应短缺。一时间,谣言四起,网民充分调动了自主发言的权利,通过各类终端散布谣言,通过口耳相传、网络传播,手机终端传播谣言,不法商人也趁机哄抬碘盐价格。风平浪静的社会因一则谣言而乱象丛生,市民冲到超市等购物场所疯狂抢购,暂时性的供应紧张更增加了市民的心理焦虑。

面对谣言,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不同于2003年非典时的集体失语,政府不再“以静制动”,转而“以动制动”,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密切与媒体的合作,积极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满足受众的知情需求。传统媒体在本次传播事件中,成为了社会舆论引导的主阵地,担当起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政府、媒体以及不轻信谣言者的影响下,一场闹剧仅在一天的时间里便悄然落幕,解析谣言的传播动态对社会的稳定、舆论环境的净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本次传播事件为例,以谣言传播的生命周期为研究基点,分析谣言传播的三个主要阶段,从而掌握谣言传播扩散不同阶段的社会动力机制,为社会舆论的引导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关于谣言的研究

对于谣言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已经进行了跨学科深层次的研究,纵观这些谣言著作大多是以战时的谣言传播为例的,因为战时谣言的传播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谣言也是战时国家的宣传策略,一句谣言可能会改变一场战争的局势,可见其重要性不可小觑。著名学者奥尔波特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谣言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卡普费雷也都曾对谣言做出过系统的研究。但是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是网络牵引下的受众自主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介环境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新的养生环境,谣言已经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现阶段的网络多元化、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新形势下的谣言传播理应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

观今,一则谣言可能会引起一场社会、政治、金融的混乱。2011年3月16日,仅仅因为一个网友在网络中的帖子,社会便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虽然这次的谣言传播很快得到了抑制,但是谣言的可传播性让人震惊。一则谣言从滋生到消弭都有一定的过程,下面笔者将从谣言传播的生命周期的角度,解析不同阶段谣言传播的社会动力机制。

二、谣言传播扩散的周期

(一)滋生期

谣言滋生期是信息在受众心理上初建的过程,这个阶段受众因自身需求而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并与已经建立的心理图式发生映射,进而推动受众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谣言。

人的基本需求是谣言滋生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现代社会人群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因此对于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更加强烈。奥尔波特也曾在他的《谣言心理学》中提到“任何人类需求都可能给谣言提供动力”,因此人的需求是滋生期谣言的传播的第一道推动力。碘盐是关乎受众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的物资,催化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可能性,为谣言传播打通了第一道门。

“日本因海啸引发强感地震,继而引致核泄漏,作为邻国的中国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样的心理图式在事件发生时已经投射在受众心理中。因此当出现“碘盐匮乏”的谣言出现后,正好与受众心理事先建立的心理图式发生映射,因此谣言传播的基本条件已经得以建立,人们开始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等方式传播信息,谣言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蔓延期。

(二)蔓延期

谣言的蔓延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有重要性和模糊性两个变量来左右着谣言的蔓延效度,进而影响到受众心理图式的巩固亦或是瓦解。

著名学者奥尔波特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各类的实验以及实践对谣言的产生以及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谣言强度公式:R=I × a(I 代表事件的重要性,a代表事件的模糊性)。他认为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都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谣言传播广度随其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重要性与含糊性之间的关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因为如果两者之中有一个为0,也就没有谣言了”。也就是说如果信息对于受传者不再重要或是信息得以公开,都会抑制谣言的传播效度。本次传播事件中,政府以及主流媒体都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理论,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迅速的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提供大量中国碘盐供应充足的证据性信息,打消受众心中疑虑,将信息的含糊性降到最低,有效快速的抑制谣言的扩散,使得一场混乱的社会抢购风波在一天内就平息了。

除了上述两个变量之外,谣言得以蔓延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从众心理是大部分社会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环境以及人群的影响,而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行为与大众社会舆论以及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一致的现象。可能有的市民不相信谣言,但是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抢购碘盐,心理上也就暂时性接受了,并且参与其中。其次,新的传播环境造成不负责任的信息无限制上传转发。微博、社区论坛、贴吧等种种的网络话语环境为受众提供了开放自由的演说地,满足了受众言论自由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网民不负责任地上传转发信息,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

(三)消弭期

这一阶段随着信息重要性的下降或是模糊性的降低,谣言的传播效度也逐渐降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受众视野,这就是谣言的消弭期。这一期间,受众因谣言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图式瓦解。

受众消弭期的到来与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信息的公开性、受众的认知能力的提升等。众多的传播实例都证明非常时期信息的流通是危机事件处理的前提条件。闭塞的信息只能造成社会恐慌,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是一对鲜明的例子,同样是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不同的政府处理态度,不同的信息流通环境,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在本次事件中,畅通的信息交流是消除谣言的重要手段。

受众认知自辩能力的提升也是影响谣言消散的重要原因。在本次传播事件中,部分民间媒体组织或是受众自身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一群体人员的话语对于受众有更强烈的规劝作用,不少网民通过网络信息,斥责谣言传播者以及提供反驳谣言的信息,这对受众心理图式的瓦解以及谣言的消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谣言的疏散渠道与策略

网路环境为谣言传播提供新的滋生地,如何在“你永远不知道电脑的另一端是一条狗”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对谣言进行有效的规避、消除进而净化传播环境,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笔者针对谣言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对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传播的谣言进行研究,提出几点应对性策略。

1.传统媒体做好理性思维的引导,提升媒体公信力。虽然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仍然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在许多的,群体往往是作为一个非理性的群体而存在,因此更加需要传统媒体的理性化的引导。媒体公信力是媒介本身的一种属性,更多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是相对于特定社会期待与角色规定的能力和品质,属于关系范畴[3]。新的网络环境下,更需要传统媒体发挥好理性的舆论引导能力,保持好负责任的大媒体形象,增加受众的信任度,提升自身的媒体影响力。

2.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出台网络规范条约,约束不负责任的网络行为。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等特性,这也导致了网民网络行为的不可控性。在网络上人人都有“造谣权”,现在许多私信息、小道消息、公众人物绯闻等都是从网络中滋生蔓延开来的,网络行为的规范对网络环境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散播谣言者要给予严惩,同时对于那些明知道是谣言,却依然进行传播的传谣者也要追究相应的责任。目前,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出了惩处规定。《刑法》中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都要受到处罚。“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行为作为现代人生存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行为方式,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法规的制定理应尽快地提到日程上来。

3.受众自知自辩能力的提升。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都是有一定知识以及技术层次的人,不应该成为盲众,面对谣言应该有自查自知自辩的能力。另外相关信息部门技术层面上的网络监控工作,也可以有效地约束受众对谣言的散播,抑制谣言的蔓延。许多不负责任信息的散播者大多是源自网络隐匿性的考量,认为可以无限制地谣言而不会被追查到。利用高科技的网络监控与追踪功能,能很快地追踪到谣言散播者,这种网络监控功能也能对谣言传播者有着一定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波特著.刘水平等译.谣言心理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 (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等译.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 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上)[J].新闻与写作,2005(1).

[4] 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D].复旦大学,2006.

上一篇:浅谈插画艺术的视觉文化特征 下一篇:报纸副刊培育慢文化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