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的专业群培育创新

时间:2022-07-16 08:45:29

物流专业的专业群培育创新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背景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物流业成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成为物流业振兴与发展的九大保证措施之一。规划指出,,要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物流作为生产行业,涉及一产、二产、三产的多个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愈发达要求物流相应地愈发达,现代物流被广泛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调查统计预测,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纷纷设置物流专业,已有媒体称,目前,物流人才已供过于求。如何充分发挥高职人才培养优势,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满足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办学面临的一项亟待待解决的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经过5年的办学实践,紧密依托区域经济与行业背景,按照统筹教学资源、以学生思想意愿与具体实力为依据,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本办学保证的专业群办学理念,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专业建设与办学特色

通过深入的调研,结合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京津冀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将物流管理专业准确定位,划分为生产与消费物流、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三大办学方向;借助专业群建设平台,以人才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形成了“一统三分两结合,校企共赢,订单培养,多证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筹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行动导向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缩短教学与就业的距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技能比赛及管理措施,保证学生良好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一)依托地域特点与行业发展优势,明确办学目标、需求

1.生产与经营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唐山是钢铁、煤炭、石油、陶瓷等各大类工业产品的重要产地,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带动了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物流已成为唐山市七大主导产业链之一。例如,以开滦煤炭、唐山钢铁等为首的大型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以八方、华盛为首的连锁零售企业,也在加快改造提升物流配送中心的规模和能力,大力发展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在大型商品批发贸易市场的毗邻地正陆续建设着一批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真正具备现代物流特征的企业。生产与消费物流行业的发展对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专业人才产生强劲的需求。

2.沿海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唐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唐山港口及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曹妃甸工业区以四大主导产业(大码头、大电力、大钢铁、大石化)为主完成布局,2008年,唐山市“四点一带”区域规划正式启动实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和海洋化工产业。乐亭新区将建成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和市区产业转移承载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丰南沿海工业区将建成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市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曹妃甸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对接与配套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成唐津两市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曹妃甸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辐射的承接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自行车配件与五金制品产业。港口经济的发展将对港口及国际物流人才产生强劲的需求。

3.快递行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递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快递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行业附加值高、就业效应大。我国快运快递业正在逐步从邮政专营中分离出来,民营快递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据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估算,到2012年我国快递企业从业人员将达到或超过80万人之多,如何提高现有快递人才的素质、增加快递专业人才的供给已经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4.岗位人才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定位。物流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宽视野、多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宗旨,面向唐山生产、消费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首次就业岗位:国际货运人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仓储保管员、采购员、理货员、仓储调度员;运输调度员,客服专员、配送策划员;快递员、输单员、快递物流理货员、国际快递货运等。目标岗位:物流经理、理货班长,仓储主管,采购主管、运输主管,配送主管,客服主管;货运基层经理、快递基层管理人员等.

(二“)一统三分两结合,校企共赢,订单培养,多证一体”专业群办学理念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理念统一招生,基本招生规模为每年至少三个班150人,依据市场需求与订单班情况适当增加招生人数与班级容量,一年级统一学习物流专业基础的“平台课程”;二年级依据学生意愿、行业需求、个人资质划分专业方向,按照专业需求定位的消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三个方向和实际学生人数划分为多个班,班容量在40人以下,学习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多模块”专业课程;三年级广泛结合专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在师资互通、课程建设、证书配合、岗位对接多领域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课程,探索并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体制。

(三)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三大专业建设方向,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所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完成硕士学位攻读,并力求在专业分布上合理化。带动年轻教师开展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大力鼓励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锻炼教学团队,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实践锻炼;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探索校企共同课程开发,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建立与企业一线的密切联系,了解行业一线岗位需求,开展校企共建、科研合作、课程开发等深层次的合作。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建立稳定教师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从企业引入专职行业专家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

(四)校企合作,开展“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建设

围绕专业三大方向进行“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建设,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开发,完成物流基础、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快递实务、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管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任务;建设物流仓储、企业模拟操作及物流软件操作实训室,建设连锁经营、快递物流校中厂实训基地,完成仓储配送实训、物流企业调研、快递综合实训、国际货代等综合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借助物流技能大赛形式,提升办学水准与社会影响力;通过校企合作定单培养,进行顶岗实习综合实习项目的开发工作。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广泛积累与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经验,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过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三、专业建设实践探讨

(一)依托区域行业特色广泛开展专业调研

1.明确调研目的。通过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一是为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奠定基础;二是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其工作状态及发展空间,获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反馈;三是为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物色物流企业参会候选人。

2.确定调研内容。了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物流人才数量、层次、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明确适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岗位及相关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技能证书的意见和看法;了解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适应程度及发展前景等;了解物流企业校企业合作的意向。

3.制定调研方法。调研采用问卷、座谈、参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走访典型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及在物流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获得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二)按专业群建设理念,科学进行专业分流

按照“一统三分两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大学二年级可以选报企业物流、国际物流、速递物流三个专业方向。专业分流工作在“自由申报、双向选择、择优录取、适当调整”指导思想下,依据三个分流指标:一是学生填报的志愿,二是学生独立撰写的物流调研报告,三是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国际物流方向要求外语成绩必须达标)。遵循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增强专业分流工作透明度的原则;坚持自主选择与分流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个人志愿与宏观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需求与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分流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方向的就业状态,又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条件与能力,同时避免毕业去向的过分集中。专业方向分流工作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开始起动,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5月份之前完成,以保证第二学年教学工作安排的顺利进行。分流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填报志愿阶段、录取与调剂阶段、分流结果公布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要求必须按时保质完成。

(三)校企互融,订单培养,探求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互融,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订单培养,意于缩短专业办学与就业市场的距离,满足企业对急需人才的直接需求,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通过深入广泛的企业调研,针对三个办学方向,选定参与企业的范围,寻求具有良好合作意愿的企业。大型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如苏宁、国美电器连锁、庞大汽贸、国大连锁、医药连锁店等企业,此类企业业务正在积极扩张,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基础经营层次管理人员,员工就业发展空间较大,管理规范,是学生就业的不错选择;EMS快递、顺丰快递、宅急送等快递企业因急需提升一线员工的基本素质,需要大批引进基层管理人才及基层员工,与院校和积极性较高;天津港口、唐山港口、京津地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行业、外贸急需的国际物流人才等。

2.院校针对企业需求与自身情况,寻求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支点。院校需求:借助企业物资资源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集合企业一线专家,合作畅谈,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共建实训室和生产型教学基地;解决学生的就业。企业需求:提前将企业文化进行渗透,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解决未来员工招聘困难,降低未来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费用与时间;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3.订单培养,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最终体现是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师资培养、基地共建、人才共育、学生就业等方面在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在三年级开学初)用企业挂牌班的形式加以限定,并将校企合作企业量身定做课程、职业证书要求等嵌入教学活动,是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与特殊的职业氛围,缩短学业与就业的差距,去除学生就业恐惧症与盲目性。

4.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惑与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提出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在院校教学经费保障、企业合作的成本支出、合作企业协议履行,学生的安全保证、企业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准、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学院对校企合作的制度规范,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深入认识,政府与社会对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的法律性规范等。

上一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理论及实践 下一篇:法律教育在中国存在的缺陷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