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证券监管创新及对国内影响

时间:2022-06-07 04:25:57

金融危机下证券监管创新及对国内影响

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证券监管的主要改革

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证券市场监管的不足,这些缺陷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为此,针对过分依赖市场调节使监管力度弱化、金融系统性风险预测和监管不力、场外市场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对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机构协调不够等主要原因,各国相继进行了监管改革。

1.美国的监管改革。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2009年3月美国财政部又制定了金融改革框架,提出对美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建;2009年6月,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改革白皮书”———《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启动了美国自193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这次改革是美国政府针对次贷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的,其主要包括:(1)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2)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3)重构SEC的行政执法机构;(4)完善SEC既有的举报奖励机制;(5)改进信息披露规则;(6)取消强制仲裁条款,拓宽救济途径;(7)加强违法违规处罚力度;(8)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

2.欧盟的监管改革。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盟意识到欧盟分散的监管体系并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欧盟金融一体化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市场也不相匹配,因此,加强主要资本市场监管与各成员国监管协调成为欧盟此次监管改革的主题。2009年2月25日,《德拉罗西埃报告》完成,强调的是全面监管的理念,认为所有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都必须受到监管。2009年6月19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它强调欧盟对监控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同时,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的决议,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旨在打破各成员国之间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分割,实现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

二、国际证券监管改革的发展趋势

1.合理平衡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随着金融自由化思想的不断深入,监管当局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金融机构自身无限扩张的行为极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金融危机后,各国的监管改革方案普遍突出了政府监管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处理好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

2.坚持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经过此次金融危机,境外主要资本市场国家均认识到应坚持全面覆盖监管,填补监管漏洞,消除监管“盲区”和“真空地带”。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改革方案均主张无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还是金融市场,只要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都应纳入监管中来。例如在金融产品方面,各国明确提出要实施覆盖所有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综合监管,所有标准化的衍生品交易都必须在受监管和透明的场所加以执行。

3.完善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金融危机后,人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仅靠在单个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已不足以全面地避免系统性风险。为此,美英和欧盟提出了系统性风险分析报告,对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和监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这些改进措施主要有设置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标准、扩大监管范围以及其他措施等。

4.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和评级机构的监管。衍生品监管的焦点在加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场外市场由于具有合约非标准化和对手交易的特征,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危机时期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此危机后各国衍生品监管的重点是系统性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后的危机处理上,着重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推动合约的标准化建设。各国还加强了对评级机构的监管,美国和欧盟分别展开对评级公司的调查,法国要求评级公司进行登记;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呼吁要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多权利,规范信用评级机构行为。许多国家还陆续完善了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的法律规则。

5.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流动,各国金融市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表示,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作和协调,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论坛彼此加强联合,互相支持对方工作。美国积极号召各国共同提高监管标准,确保各国国内标准与国际规则相一致,并在监管改革方案中将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定为改革的核心目标。欧盟各国中央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和欧洲银行监督官委员会之间的类似合作也在逐步成型。

三、对中国监管制度改革的启示

1.寻求监管与市场机制的平衡,正确处理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的关系。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行政性监管或行政干预的色彩依然较重,过度监管比较明显。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度管制很容易削弱本国金融体系竞争力和吸引力,导致金融资源的外流。要在合理平衡中国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首要是正确把握好政府的干预行为,确定政府监管的限度。

2.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也是采用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而言,这种体制是基本适应的。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机构集团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控股公司和银行控股公司。同时,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也将逐渐融合,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和监管重叠的问题,影响监管的效率,也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进行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综合监管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3.构建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我国“一行三会”体制下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尚未明确央行的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责,证监会体系内的股票市场与期指市场之间的跨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也有待完善。因此现阶段应主要从以上这两个层面构建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

4.强化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不断完善监管体制。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的相关机构放松监管所造成的。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诸如公司债券、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金融证券化程度加大,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更要关注风险监管。

5.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合作。我国的证券监管合作立法一直严重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除了《证券法》第179条以外,没有其他关于国际证券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具体实体法规定。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在不同的监管体制下,缺乏相应的救济与求偿途径,我国海外投资者蒙受了重大损失。因而,完善和加强我国证券监管国际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1)与香港签订投资者保护协定;(2)按照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要求,协调资本市场监管标准;(3)制定统一的会计和财务信息标准,积极推动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协调;(4)完善信息共享机制;(5)相互协助调查取证通过对谅解备忘录和刑事司法互助条约综合运用,实现两国(地区)间在证券违法犯罪领域的合作。

上一篇:剖析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下一篇:税收对财政收入影响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