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疗养员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

时间:2022-07-16 06:26:48

老年疗养员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

【关键词】低血压;疗养;预防

高血压已引起广泛关注,但低血压往往不被了解而促使脑卒中的发生。成为间接危险。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直立位较卧位时收缩压下降3.99kPa(3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99kPa(15mmHg)以上,或用心电图观察深呼吸时心率变小于6次/min。同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大脑供血不足(头晕、头昏、站立不稳,甚至晕厥、摔倒、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率固定不变、尿失禁、便秘、不出汗、不耐热、易疲劳等)。

1 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主要与下列机制有关:①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包括失血失液所致的血容量绝对不足和血管扩张剂所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②心血管反应性的降低。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和血管反应性的降低,临床上主要见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因阻断压力感受器反射弧的某一部分使周围血管张力不能随改变而变化,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周围交感神经节(链)切除术脊髓病变或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运动中枢周围病变,某些中枢镇静剂、抗抑郁药等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皆与此有关。④舒血管因子的释放增多。如组胺5一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的血液浓度升高引起周围血管舒张等。

2 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几种情况

1)老年,机体血管的舒缩功能下降,顺应性降低,血压的自身调节机制出现障碍,若睡前服用足量扩张血管的降压药如胍乙啶、肼苯哒嗪,以及镇静剂佳乐定、氯丙嗪等时,均有可能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且以上几种药物大多与一些中药材合用,更容易使一些老年人麻痹。

2)夏天空气闷热,入眠中的老人常是大汗淋漓,体液消耗过多,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夜间补液不及时,再加上高热致血管扩张,致使血压有所下降。若醒后立即起床,极有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而导致晕厥。

3)患糖尿病合并严重的神经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或患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震颤麻痹等,也易在夜间起床时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 老年疗养员直立性低血压预防的方法

1)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疗养员身体状况,合理地制定疗养计划,认真予以实施,是预防低血压的首要方法。老年疗养员入院时,医生首先要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进行查体,并结合辅助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检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身体状况,同时还要了解其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成分和服用次数,以及饮食习惯、日常活动等各方面情况,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在饮食、景观、体疗、保健指导、药物治疗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疗养计划并在疗养期间认真地给予实施。

2)坚持每天查房制度,随时掌握疗养员身体各方面情况,是预防低血压的必要方法。查房是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疗养员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患有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年龄较高者或独自来院疗养的,查房时应格外加以注意,要认真了解其每天的用药、饮食、睡眠、活动等情况,有无不良自觉症状,如:饥饿感、乏力、四肢麻木、头晕、心慌、胸闷等,观察其精神状态,检查身体变化等。

3)加强对突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推断、治疗、预防方法,也是预防的必要方法。科室医护人员要全面了解高血压、低血压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的方法。针对老年人易发生低血压的特点,结合其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疗养手段,提高疗养员自我预防、保健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防止低血压发生的目的。

4)为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发生,老年人在进行景观治疗时,站立时动作应缓慢,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即使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发生。

5)对于酣睡一夜的老年人来说,清晨醒来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即起床,而是在床上平卧5~10min,然后再慢慢下床活动,这样可有效地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6)夜间起床小便最容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尤其是独自一人入院疗养的老年人,应做好关于低血压的宣教。

总之,疗养院医护人员应对老年疗养员易发低血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了解和掌握老年疗养员身体状况和用药、饮食、运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后,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疗养预防措施,控制疗养期间低血压的发生。并让老年疗养员深刻认识到低血压的危害性,了解相关的预防知识,掌握日常保健方法。通过自我防护,来消除低血压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健康保健对策 下一篇:糖尿病肾病并发低血糖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