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鱼跃 第12期

时间:2022-07-16 10:27:01

海上鱼跃 第12期

“大元水产”是一家韩国著名的水海产品经营企业,长期从威海进口水海产品运至韩国加工和销售。2007年9月30日之前,鲜活水海产品只能靠集装箱运输,随着中韩客货班轮车载物流监管模式的全面搭建,“大元水产”进口的鱼儿们将进入“鲜活”时代。

9月30日上午8:00,3万吨级客货滚装船新金桥2号缓缓靠泊威海码头。9:30,一辆标有“大元水产”的厢式货车驶出货舱径直开往威海海关监管现场。在之后的短短10分钟内,该车通过海关通关审核和放行,正式登陆中国威海境内。这标志着中韩客货班轮车载物流监管韩国籍车辆入境模式试点正式启动。

11:00,货车驶入经销商威海安顺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仓库,1.5吨鲜活水海产品被直接放入装有供氧、温控装置的货车厢体内。在抵达韩国“大元水产”之前,这些水海产品将“享受”全程安稳的运输,也就是说不用像以前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多次装箱、搬箱、倒箱。

晚8:00,满载的车辆仍搭乘新金桥2号轮运回韩国。12个小时后,鲜活水海产品顺利抵达韩国仁川港,继而进入大元水产仓库,成活率达到了99%左右,而此前采用集装箱运输时成活率仅为90%。大元水产公司社长卢明植介绍说:“采用厢式货车运装是第一次,开通‘活鱼车’模式,通关时间由原来的几小时下降到几分钟,水产品成活率提高了,企业整体利润将提高15%。”

近年来,山东胶东沿海地区水产捕捞及养殖业日渐发达,而韩国相关产业已处于萎缩状态,对中国的水产品需求逐年增加。据青岛海关统计,2006年,山东共出口韩国活鱼10082吨,价值2214万美元。

以往活鱼出口采用集装箱运送,在装卸箱体的过程中,要多次倒箱、翻箱,致使出口的活鱼成活率低,只能用于运输生存要求低、附加值不高的水产品,如海肠、巴蛸等。而一些对生存条件要求特殊的高附加值活鱼,极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伤甚至死亡,给出口厂家带来重大损失。此次运载活鱼的带动力厢式货车,经海关及有关部门认证并取得临时牌照和营运证后,可入中国境内直接拉载活鱼并由原车运输出境,整个出口过程不挪动箱体,活鱼的成活率由90%提高至98-99%。另外,通关环节被简化,通关时间缩短,使经营商减少了损失,增加了利润。以目前威海地区出口黑鱼为例,通过活鱼车运输,节省了卸船、箱体搬倒以及等待时间约2小时,以每车运输活鱼3吨、每年出口1500车次计算,预计可增加利润约200万美元。

中韩客货班轮车载物流监管模式,即车辆利用中韩客货班轮进入对方国家腹地,不需卸货换装,由原车直接完成陆海陆多式联运、实现门到门运输的新型物流模式。目前的客货班轮车载物流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客运模式,国际旅客自驾车旅行,旅行用车同船滚装运输进出境;二是货运模式,载货车辆从厂家装运进出口货物,连车带货通过中韩轮渡运抵目的港后,原车辆载货下船,直接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然后车辆原路返回。它开通了中韩两国间的无接缝“海上公路”,使双方国内公路网通过中韩客货班轮航线紧密对接。而它的出现与发展,也源于近年来日益旺盛的中韩贸易。

2003年,中韩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边经贸合作迅猛发展。2006年,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创记录的1343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的第6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山东,正处于中韩贸易的第一线。目前,韩国已连续5年成为山东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前8个月,山东对韩贸易总值达13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7.9%;其中进口72.8亿美元,出口64.2亿美元。

随着中韩经贸往来不断扩大,两国之间海运物流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中韩客货班轮委员会统计,自1990年中国威海与韩国仁川开通第一条海运航线以来,目前两国之间已经开通了14条客货班轮航线,连接着中国秦皇岛、大连、天津、烟台、威海、石岛、龙眼、青岛、日照、连云港到韩国仁川、平泽、釜山、束草等城市。同时,随着世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日韩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传统海运集装箱运输越来越难以满足大批量的精密设备、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在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效率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迫切需要创新物流模式以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求。随着双边人员往来逐渐增多,改变原有的旅客携车旅行监管模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促进交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这一物流需求得到了两国政府的积极支持。2003年,在第11次中韩海运会谈上,中国政府和韩国政府达成共同开展中韩整车物流试点的意向。2004年,在第12次中韩海运会谈上,中国政府和韩国政府共同决定“为促进两国间人员、物资的交流,为实现携车旅行和汽车货物的运营,先在中国山东港口和仁川航线试点性地谋求运营方案”。2005年,在第13次中韩海运会谈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推进中韩整车物流和携车旅行试点项目的开展”,韩国政府表示希望“尽快采取措施,促成中韩携车旅行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韩整车物流历经了多次试点逐步清晰:

――2006年4月7日,中国籍自驾车登陆韩国,并停留4天。标志着两国间整车物流客运模式设想得以实现。

――2006年4月30日,首批韩国自驾车旅行团一行驾驶9辆汽车乘坐“新金桥2号”抵达威海港,顺利通过海关等口岸机关检查进入境内,这是青岛海关首次启动中韩整车物流业务的通关程序。

――2006年4月,青岛海关在中国率先推出了“中韩客货班轮车载物流”监管模式,并在日照、青岛开展试点。韩国海力士意法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受益者。此次试点先后通过了客运模式、韩国籍无动力全挂车入境和中国籍带动力厢式货车出境模式试点,是车载物流的初级模式。

――2006年12月20日,首辆中国厢式货车载运货物从青岛口岸报关出境,次日凌晨在韩国仁川港登陆后,直接将所载货物运往韩国仁川国际机场,搭乘仁川机场航班飞往欧美各地,全程节省13个小时。此次中国籍货车出境采用带动力厢式货车模式,是车载物流的高级模式。

直至2007年9月30日,大元水产“活鱼车”试点,标志着韩国籍车辆入境模式试点正式启动,也意味着中韩客货班轮车载物流监管模式实现了双向交流,监管体系全面搭建完成。

上一篇:海关实务系列习题及讲解(三十五) 下一篇:“美生”的上海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