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声练气练精神

时间:2022-07-16 12:20:0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次听到这首歌时,我都感觉振奋而冷静,同时,立即想到歌唱家杨洪基先生。

我久仰杨洪基先生之名,当我有缘接触到他时,发现到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他谦逊随和,浑身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力与精神气息。

杨洪基先生是总政歌剧团的男中音歌唱家,他1962年即考入中国人民总政歌剧团,先后学习了包括钢琴、声学、视唱、练耳、意大利语等课程,具有深厚的音乐理论基础。在艺术实践中,他曾获得过全国戏剧梅花奖和国务院文华大奖等,经常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重大文艺晚会演出,为几十部电影和电视剧录制主题歌,其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早已成为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艺术魅力是综合的,除了歌词与音乐之美,主要就是歌唱者的声音。杨洪基先生唱的歌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他的嗓音洪亮、雄浑、雅壮。

对于同样的词语,不同人发出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感染力。至美的声音,具备非凡的摄受力。听杨洪基先生的嗓音,如闻洪钟在侧。有道是,“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可见钟声除了震撼力之外的妙用与功德。《高僧传・唱道篇・论》说:“夫唱道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非声则无以警众”,提出“声”的意义,除了悦耳,即在“警众”;假如声音不洪亮如钟,怎能发挥作用?“唱道”之中,把“声”摆在“四事”的第一位,由此可见其重要。

声如洪钟,气干云霄,这样的歌声假如没有强劲的筋骨血脉,是难以实现的。从艺术技巧与审美角度分析,练声、练气、练精神,是杨洪基先生的本事,也同时可以看作是他养生的独到方法。

在练声时,歌唱者必然伴随着练气,类似道家的调息与气功。伴随着口腔鼻腔与喉嗓的发音,胸腔与腹腔共同谐振,浑身细微震动,血脉精气上下周流、通泰,阴阳互补,内外协调,人天合一,物我自然。“声气相求”――细致体会这一哲学概念,便可以发觉其中深奥的养生机理。吐纳调息,具体心法除了呼吸环节的深浅与意念,还在于内心伴随着的默念声音。比如,“、呵、呼、嘘、吹、嘻”六字诀,乃是有顺序的闭气发声,循环带动不同脏腑参与运动:肺为诸脏之首,“”声应之;心为诸脏之君,“呵”声应之;脾主水谷运化,“呼”声应之;肝主气液运行,“嘘”声应之;肾主精气布施,“吹”声应之;三焦为五脏六腑之总帅,“嘻”声应之。有心者可以仔细揣摩参悟,绝佳妙境,或可得之。

“唱道”之“声”,固然是天生的素质,当然也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炼。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杨洪基先生,更是日新其业,一以贯之,勤行精进,毫无懈怠。他能保持洪亮的声音,与他自身不断的修养密切相关。这种修养,不仅仅在于保养高质量的嗓音,更在于注重文化的积淀与情操的陶冶。

杨洪基先生喜欢收藏古董,更爱好书法。挥毫写字,既是休息身体,也是修养内心。他的书法用笔潇洒,墨韵夭矫,自成风格。欣赏他书法的结构造型与线条质感,宛如倾听他的歌声,在空中萦绕、回荡。

上一篇:闲逸通幽 第3期 下一篇:排毒还是顺其自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