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时间:2022-07-15 08:26:42

英语课堂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依托语言而得以发扬和传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的传输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阐述分析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课堂活动中得以渗透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分析了如何深度挖掘教材及课堂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并借助科学的课堂活动对其加以落实,让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课堂活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文化传输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听某个人讲话,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当我们在学习一国语言的时候,我们必须对该国的文化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一知半解。反过来,当我们想要对一国的文化有所研究时,语言是最基本的研究途径和领域。英语教学作为我们中学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解、运用和分析上。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我们应该关注其情感领域的目标,包括欣赏、兴趣和适应。

一、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缺失

现阶段,初中的一线教师围绕中考的指挥棒不停地钻研教学。教师们辛勤地教授学生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基本的英语知识,并为这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教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落实本模块的新词汇,以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有效训练该单元的重要句型,最后又是以什么样的课堂训练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个接一个的课堂活动开展中,除了语法、词汇、句型之外,留给情感和文化的少之又少,甚至是零。或许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语言教学到底是对是错,这些我们自认为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最后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是否得到提高,或者他们成了一个个只会答题的糊涂蛋。研究近几年中考试卷,我们发现,对于文化的考查题少得可怜,其形式可能是一题简单的交际用语选择,或者是谚语的选择填空。正是因为它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几乎舍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犹如壮士扼腕,这是个十分可悲的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学习英语词汇量是最重要的。我们把任何的不好都归结到词汇量的不足。单选做错是因为单词运用不会;阅读理解不好,是因为单词量不够,不认识的词太多;完型不好,也归咎于词汇量不足,导致文章读不懂。一时之间,大家都觉得背单词才是王道。词汇固然重要,它们就犹如造房子的一砖一瓦,但是造房子是只需要砖和瓦吗?不是的!房子需要水泥这种粘合剂来将砖瓦固定住,语言学习亦是如此,文化就是语言的粘合剂,让这种语言深入你心,为你所用。那种认为只要学会这种语言,有足够的词汇量就能正确使用的想法是天真的。殊不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文化中,我们认为是很普通甚至是很有礼貌的一句问候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就是一种侵犯隐私的无礼行为。可见,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语言学习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简单地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跨文化交际意识是综合技能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教育学家柯拉斯霍将情感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其中包括态度、兴趣和欣赏。而只有将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到英语课堂活动的开展中,才能达到欣赏的高度,否则我们只是语言的模仿者,而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欣赏。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中加点“料”,加点“文化底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帮助初中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的有效体现

1.类比法,让中西文化在殊途中奏出和谐乐章。一谈到跨文化交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西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个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把研究跨文化交际认为只是关注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是片面的。在差异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共性。这种共性的来源是教育全球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中西文化中有共同关注的主题,比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科技的创新等等。而在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有时候改变下思路,就可以让跨文化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沁人心脾。2.对比法,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迸发无限激情。中西方文化中除了相似,当然也存在诸多的不同。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七年级上册M5Healthyfooduint2Alessoningoodhealth中,文章介绍了怎么样健康饮食。在学习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合作,罗列出中国人的早、中、晚三餐大概的食物,对比西方人的早、中、晚三餐分别吃什么,有什么不同。分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哪种更加的喜欢,为什么。除了平时的早中晚三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发现在特殊节日时中西方饮食的不同。比如,中国人的饺子、面条,西方人的火鸡,中国人除夕夜的食物和西方人感恩节或者圣诞夜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再深入一点,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中西方餐饮文化的不同点。搞清楚这些,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都觉得hamburgersandcoke都不是healthyfood,但是外国人一年到头吃这些的原因。3.例证法,让中西方文化在情境中展现动人魅力。很多时候,我们让学生去对比,去比较,但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所收获的与教师预设的生成存在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尝试在课堂活动中使用例证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中西方文化的魅力会更加有效。例证法,可以是教师给出学生通俗易懂或者是较为常见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来体会和了解文化。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更加直接的表演、模拟等情境创设下的发挥来表达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新标准老教材初二年级上册的M4U2ProjectHopehasbuiltmanyschools一文中,该文介绍了LiuSanzi及其他几个贫困孩子的故事,从这篇文章中,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作用,学生也可能知道在中国希望工程会帮助到很多的人。在上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进行了深度的文化和情感挖掘。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有关慈善的概念,并且找出身边的“爱心人士”,询问他们做慈善的途径和意义,在找到相关人物后,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然后,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相关的presentation,似乎这个与课文的内容不太相关,但是我觉得让学生了解这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是情感和道德上的。我告诉他们我搜集到的一些西方的大慈善家,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们做慈善的途径和方式。从慈善这一角度,我们又进而延伸到中西方在财产和子女继承方面的不同观点。接着,我给学生讲了这个例子。有个西方的儿子问父亲,Arewerich?父亲回答到:Iamrich,butyouarenot.大概意思就是我有很多钱,但是你没有。一个中国的孩子问父亲:爸,我们有钱吗?父亲会说:儿子,老爸有钱,以后这些钱都是你的。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对照西方这些名人对慈善的做法,学生们从这个活动中知道了中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另一个侧面,他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西方的家长到了18岁就“狠心”地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一种文化通过语言的形式呈现给你一种别样的生活状态。课堂活动是初中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设计有效合理的课堂活动能让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给课堂活动中加点属于“文化”的调料不但不会影响语言教学的其他技能,相反,它可以帮助和促进其综合技能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也不会因为一两个课堂活动而产生巨大改变。对一种文化的探究和了解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枯燥。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而这将是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宝贵财富。

作者:张苏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桐乡市洲泉中学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下的投资管理研究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变化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