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

时间:2022-07-15 03:31:25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

今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一如既往,开拓进取,在创新性上还是下足了功夫。试题表面看来略显平淡,但愈是细加品味,愈觉其味无穷。总体来看,难易分布较合理,难度控制较合适,大约在56分左右,因此区分度较好。虽然略有瑕疵,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优质试题。它表明广东特色的高考历史命题模式基本成形,具有自身的特点、趋势和开创性。

一、试题特点

1. 整体的历史。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说:“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因此,它提出了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地区之间的联系上。

今年两道大题都做到了“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体现了整体的历史。第38题,命题者以日常生活消费品为线索,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中国经济建设、新中国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整合起来。第39题,命题者以“民主”与“科学”内涵的演变为线索,将科举制、程朱理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民主代议制等考点整合起来。试题表面上没有考全球史观,但实质上贯彻的就是全球史观。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整体的历史”不仅体现在“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浑然一体”。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既没有分割“世界史”也没有分割“整体史”。

2. 生活的历史。

从社会史角度入题,要求学生在宏观和中观层面把握历史的脉络,重视制度创新,这是广东历史试题的特色。第38题的引言说得好——“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今年第38题就是以生活消费品为题,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大历史”。日常生活的小历史也就是大历史,即所谓见微知著,一滴水里还包含着大千世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是否“大历史”讲得多,“小历史”讲得少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大历史”来观察“小历史”,从“小历史”来反映“大历史”。

3. 概念的历史。

每一个学科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概念,它是推理的基础。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其涵义和适用范围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概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39题,命题者抓住“民主”与“科学”两个现代社会最普遍的概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其内涵的演变。这让许多老师感到意外,两个天天挂在嘴边,三尺儿童都会运用的“简单”概念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有些“概念”因为运用得多了以致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反思。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不经意的失误。笔者把它称之为“概念的事实化现象”。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卖国贼”“汉奸”“反革命”“新民主主义”,甚至是“社会主义”,其内涵和外延都很难确定,然而我们却天天使用,没有人追问其来源及定义。正因如此,由概念得出的一些历史结论,甚至是一些历史叙述我们都将其固化成历史事实。如:“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对于这样一个历史结论,我们是否提出过质疑?我们是否曾将其当历史事实一样不加论证地传授给学生?

今年第39题以“概念”变迁入题应该不是命题者心血来潮,而是有感于教育界甚至是学术界的现状,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4. 启蒙的历史。

广东高考试题很有担当,它不仅是一份选拔人才的试题,更是一份引导青年的宣言书,是启迪民智的舞台。历年来它倡导理性、民主、科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青年勇于担当,关注社会,关怀人类。第39题选择“民主”与“科学”两个概念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明白“民主”和“科学”是个好东西,但他们的内涵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史为鉴,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第23题,法国60年代拥有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与当今中国何其相似?这道题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因为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5. 多元的历史。

(1)多元视角。近年来,广东高考在近现代史方面表现出一个新趋势,这就是转变视野,从西方或苏联的视角,借助国外资料来重新阐释。第38题从世界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从美国家庭生活消费品的变化反映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第16题,从共产国际的角度看待思想。共产国际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不认同,让我们耳目一新。这道题是典型的新材料题,有较大的突破。据载,斯大林对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长期持怀疑态度,即使到 1949年和斯大林会晤时,斯大林仍称为“先生”,而不愿称“同志”。

(2)多元史观。新课程改革后史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逐渐淡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色彩越来越明显。在史观革新的过程中,命题者并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采取了理性、客观和尊重多元的态度,允许考生运用不同史观进行分析。

(3)多元评价。在历史评价的问题上,命题者更改变了以往“夺人意志”的做法,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不设绝对的标准答案,不强迫考生接受所谓“正确的评价”。如2008年单科第10题,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是民族主义者。2009年单科第8题,认为马克思主义“过火”。2012年第22题,某学者从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待计划经济,认为其有合理之处。对于计划经济,如果从自由主义者或人文主义者的角度看,评价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6. 思维的历史。

近年来,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严谨思维。它主要表现为考查学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即研究方法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掌握史料的属性,避免以偏概全,甚至要求学生能综合复杂因素进行探究。简而言之,就是“干点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今年第12题要求考生选择史料论证“商代可能出现牛耕”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上一篇:浅谈英汉书面表达差异之代词 下一篇:语法填空解题方法之以题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