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儿童价值观

时间:2022-07-15 01:30:14

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儿童价值观

【摘 要】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儿童大多被工具化,被认为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的价值被忽略掉,以致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对儿童教育的误区。实际上,儿童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有其属于其人生阶段的特点,理应受到社会的正视。全社会,尤其是面对儿童的教育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儿童价值观,才能保证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教育;儿童;价值

一、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儿童”与“成人”的融合,传统观念认为,在儿童时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儿童成为成人做准备,甚至在古代社会儿童被认为是传宗接代或者光耀门楣的工具。成人大多都是以成人世界的价值尺度、思想标准来评判儿童。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社区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和广泛接受,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儿童的生活环境变得相对封闭。生活节奏的加快,功利化的价值观,也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人世界的负面因素过早地投射到儿童的身上,使得儿童失去了其本有的本真与纯洁,过早地被“成人化”了。

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状况,的确令人有种窒息之感。各级各类的考试已成为众多学龄儿童的“地狱”:为了打好“升学基础”,从早期家庭教育开始,许多家长便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过早地对儿童进行所谓“开智”――即将小学阶段儿童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前移至学前教育阶段――这种掠夺性的智力开发无异于拔苗助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儿童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娱乐、交际,无休止的机械学习剥夺了儿童快乐的童年。一些西方学者称中国的儿童很多为“会走路的电脑”。与此同时,众多儿童对待学习只有一种预备接受的心态,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对父母、朋友缺乏爱心,自私、缺乏责任感。有些儿童却过早地变得“成人化”,他们虚伪、阿谀奉承,熟悉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理论上讲,归根结底是家长、学校、社会能否正确、科学地认识儿童,能否真正尊重儿童“天性”的问题,也就是儿童观问题。

二、儿童的价值以及错位偏差的儿童价值观

人们对儿童的定义作出无数个判断,如“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工具”、“儿童是未来”等,但还没有出现“儿童的诞生”与“儿童的发现”等能够正确认识儿童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价值的相关理念。

18世纪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才有可能良性发展。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到了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肯定了童年生活的价值。他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很显然,两位都强调了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童年的意义不能仅是成人的预备,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应当享有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成为可能。因此教育者必须将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尊重儿童的童年价值。

那么儿童的童年价值是什么呢?童年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第一,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成人是平等的;第二,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完全不同,但是童年生活并不因此而没有价值。第三,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成人的预备期,也并不一定要成长为成人所规定的某种人。儿童应该享有健康、安全、精神充实的童年生活,这是每个儿童的基本人权之一;第四,每个儿童都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发展自己的潜能,使之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创造自己的未来;第五,成人社会有责任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生长的环境,使儿童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错位偏差的儿童价值观首先表现在父母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儿童自身个性发展的各种需要。他们刻意追求儿童的心智早熟,有意将自己的处事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讲给孩子们听,做给孩子们看,力图以其成人理想设计和塑造孩子的形象,并且迫不及待地把期望、理想变成现实,亲眼看看孩子们是怎样亦步亦趋地按照自己的设计轨迹成长起来的。这些思想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便是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习惯于把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过于远大的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在教育方式上,表现为热衷于对孩子单向度的、教条的说教,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同;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上,实践着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准则。

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周国平的《周国平论教育》中的第二条箴言中指出: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童年阶段也自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理解和衡量,也不可用成人的思考去替代和包办。孩子作为发展中的主体,应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应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儿童是一个社会人,儿童观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结果。这里的社会人判断包含着三层含义,即儿童是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儿童,是社会结构的特定设置中的儿童,也是特定环境境遇中的儿童。人们的儿童观,人们对儿童观的研究都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过程,没有永恒固定的儿童观,总是特定历史阶段,特定阶级的儿童观。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包芝君.儿童成人化的现状研究[J].教育探索,2012.

[4]海存福.卢梭的儿童观对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8(3).

[5]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9).

[6]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上一篇: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浅谈 下一篇:返璞归真 绽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