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15 11:48:59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政策支撑层面乏力、实践教学团队弱化、教学体系欠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必须结合边境民族地区的特色,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9-03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的政策支撑层面乏力、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团队弱化、部门协调度不强、教学体系欠完善的种种不良现象。如何根本改变这种局面,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紧迫的任务。

一、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分析

1.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为高校科学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指明了方向。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政课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当前是以05'方案所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五门课程为基本内容,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下,以直接体验为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核心目标,以区别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教学环节,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两者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但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育人功能。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立足于边境民族地区的实际,体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境边境线、山区以及欠发展地区的特点,理应形成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

2.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中心工作,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本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与方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和主阵地。能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目标,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储备,还必须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行动,形成坚定不移的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达此目的,必须在生活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自觉形成学会正确、科学地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远离中心城市及高校聚集区,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易,信息沟通、人员往来、文化互动等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积极开展生动活泼与形式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3.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应该说,边境民族地区集老、少、边、山、穷等特点于一身,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丰富多彩的载体,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说,藉红色资源教育题材进行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利用祖国边关的大好河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边境线、国境线上的战争遗迹,进行历史认知与教育,增强爱国情感;考察少数民族独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风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调查研究边境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社会文化发展问题;考察边境民族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以启发大学生观察社会问题、思考分析社会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政策支撑层面乏力的问题。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从理论到实践、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近年来,顺应社会发展与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各级高校着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都相应地明确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并且加大对实践基地的建设,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应该说,从学校的领导决策层面到行政执行层面、系部的操作层面,都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意义上“被歧视”的状态,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甚至于被当做纯粹做秀式的点缀,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也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与内地其他高校“接轨”——认为内地城市都不能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我们又有什么能力进行这样的实践教学呢?与其卖力不讨好,不如来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敷衍塞责了事。即使开展思政果实践教学的资源条件比中心城市还优厚,本可就地取材、信手拈来,也当做“视而不见”“拥着财富喊穷”,不予经费支持,不组织力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只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轻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恶性循环。

2.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团队弱化的问题。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是整个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需要相应的足够的师资力量,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才能有效开展。随着全国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尤其是05'方案的实施,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同全国各级各类高校一样,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从师生比到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各门课程主讲教师的学科背景不一样、教学科研任务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同步开展,甚至于有“各自为政”的现象,实践教学的团队难以形成,没有形成较好的实践教学合力,整体实力有弱化的倾向。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有的主张以法律实践为载体,有的老师则主张以伦理道德实践为载体;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老师则主张以红色教育资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老师则主张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载体;《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往往喜欢以边境口岸建设、互市点或是开发开放区为试点进行考察学习;相对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老师则感到比较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因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整体合力的形成就关系到实践教学本身的实效性问题。

上一篇:浅析中职教育如何成就高就业率 下一篇: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元素的表现形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