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07-15 09:44:2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70-01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并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意识。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特点的研究 下一篇:音乐教学中想象力的运用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