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时间:2022-07-15 09:42:24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摘 要: 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世界过程、生理基础和生活体验,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词的隐喻认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本文拟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汉英语人体词“手”构成的隐喻性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汉英语“手”类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相似性。

关键词:人体词 隐喻 认知 相似性

一、引言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隐喻一贯被传统语言学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被认为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更属于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G.Lakoff和 M. Johnson(1980:52)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认知思维有关,人类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自身体验又具有共性。这种相同的自身体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法。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和重要认知参照点。希腊哲学家Protagoras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中国先人也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人们常常把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当成始源域映射到其他复杂、抽象的目标域,从而达到对新概念域进行认知的目的,如“山头,桌脚,针眼”等。“手”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人类主要通过它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互动并参与形成基本的自然关系,构筑了人类语言中丰富的词汇系统。本文根据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以汉英语“手/hand”类词为例,探讨汉英语人体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二、隐喻的本质

按Lakoff和Johnson(1980:5)所说,“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助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这里所说的“它类事物”指代始源域,而“该类事物”就是目标域。通常,在人们借助隐喻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抽象、复杂的概念往往借助比本身更简单具体的概念得以实现。换言之,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从产生过程看,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人的大脑根据事物之间共有的特征,通过类比创造出新的概念组合,把一个心理空间与思维空间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与思维空间。人们创造的相似性把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互相联系起来,从而使本质上有区别的事物形成非真值的逻辑联系(田旭,2009)。根据隐喻的构成机制,Lakoff(1980)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所谓结构隐喻就是借助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概念,使两种概念相互叠加,如“时间是金钱”。方位隐喻是指人们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如“Happy is up”。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对其进行讨论和量化分析。实体隐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即把一些抽象的事物看成一个容器来理解,如“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

三、“手/hand”词汇的英汉隐喻认知相似性分析

人类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常把基于身体上获得的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王寅,2005:51)。相同的自身体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法。汉语词“手”最早指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臂前端的一部分,由五个手指和手掌组成,主要用来抓和握住东西。关于英语词“hand”,《牛津高阶英汉字典》将其定义为:“The part of your body at the end of your arm, including your fingers and thumb, that you use to hold things.”由此可见,汉语词“手”和英语“hand”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和功能属性。卢卫中(2003)在《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一文中提出了人体隐喻化的三种类型,即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结构映射,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映射以及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映射。下面将以三种人体隐喻化类型为基准,具体分析英汉“手”词汇作为源域或目标域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一)“手”向非人体域的映射

1.“手”向非人体实体范畴的映射

人体是隐喻最杰出的始源域,人们依靠自己熟悉的身体结构及经历来认识、解释世界,其中人体词最早是被用来对实体物质相似部位进行指称。对人体词“手”的认识,自然也构成了人们对一些非人体实体物质进行概念化的基础。汉语语言体系中,“手”往往投射到具体域中并构成一系列合成词,主要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指称实体物质的相似部位,如“把”“扶手”;另一类凸显“手”的持物功能并赋予所指物质“细或微小”的属性,如“手枪、手册、手提包”等。由于英语“hand”和汉语“手”的基本指称义相同,因此在向具体域映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英语单词“hand”映射到具体域中的表达有“handrail,the hand of a hammer,handgun, handbook,handbag”等。在这些隐喻概念中,手作为一个实体,把其突显属性通过相似性直接映射到具体域中,这是一种简单低级的认知方式。

2.“手”向非人体抽象范畴的映射

(1)映射行为及动作

人们大都依靠手来完成各式各样的工作,从最艰苦的体力劳动到最精细的手工艺制作都离不开手,因此人类语言中形成了较多描述“手”的行为及动作意义的词汇。汉语中表述手的做事功能的词汇有:着手、下手、经手、携手同行、翻手为云、握手言合。而英语中“handle”一词含义与“着手、下手”形成对应,其派生于词根“hand”。此外,英语“hand”与其他单词一起构成短语,表达相应的动作意义,如“change hand(易手),out of hand(失手),have a hand in something(插手),hands off(住手),give one a free hand to do something(放手让某人去做)”等。

(2)映射能力及特长

手具有持物功能,即把某物握在手中,随心所欲地支配和运用它。因此,这也常常被隐喻为直接掌握某物的能力或做某事的技巧或本领。汉语中表达做事能力与特长的“手”词汇有:露两手、拿手好戏、好手、强手。在英语表达中,“直接掌握某物件的能力和可能性”也被认为是“hand”隐喻性词汇构成的隐喻基础,类似的表达有:show a hand(露一手),master hand(高手),capable hands(能手),magic hand(妙手),he has a light hand of pastry(他做得一手好糕点),to strengthen one’s hand(增强某人的实力)。

(3)映射心理及情感

人素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手除了指代动作、行为和能力之外,还是人心理的一种外在表征,人可以通过手来再现自身的内部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倾向于依据自己的情绪变化本能地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如当人义愤填膺时,会“扼腕”;感到紧张时,会“手打颤”;遇到利益冲突时,偶尔会“大打出手”。“手”映射到情感领域的汉语词汇还有很多,如“手舞足蹈、拍手称快、额手相庆、搓手顿足、手忙脚乱”。英语中也有一些基于“手”情感隐喻认知概念化的用法,如“give the singer a big hand(给歌手鼓掌喝彩),have with one’s hands full(手忙脚乱)”。

(二)非人体域向“手”的映射

1.空间范畴对“手”的映射

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之上的,人们在熟悉并掌握了空间域及人体域基本类型的特点后,转而将之映射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与表达中(文旭、吴淑琼,2007)。空间概念对“手”的结构映射赋予了“手”一个空间方位和容器概念,在其对“手”的映射过程中,常涉及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图式的概念结构。Mark Johnson(1980)曾归纳出包括“容器图式”“路径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和“部分-整体图式”在内的九种意象图式。以意象图式为认知立足点,王文斌(2001)在对汉语“心”空间隐喻结构化研究中提出,人体词的空间隐喻系统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三个认知层面。

(1)一维层面

一维层面上的映射主要把“手”看成一条线,具有方向、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属性。方向赋予“手”典型的方位概念,主要体现在上下、左右和前后方位。汉语中的表达有“手下留情、上手很快、左右手、前手、后手”;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on one’s hand(手上),hand up(举手),under one’s hand(手下),right-handed man(右撇子)”。“长度”对于手的映射有“手段、手伸得很长、拿人手短、缩手缩脚”;英语中有“shorthand writer,longhand”。“宽度”对手的映射有“手宽”;英语中有“wide- hand amplifier,narrow-hand rf channel”。“高度”对于手的映射有“手低、手高眼低”;英语中有“low hand(低手),high hand(高手)”。

(2)二维层面

汉语将“手”认知为一个一维空间的同时,也常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二维空间,即一个块状或平面状的实体空间,如“手面阔绰,多面手、手掌、手背、手板”。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back of one’s hand(手背)”。

(3)三维层面

“手”被隐喻为一维和二维空间的同时,也常常被概念为一个三维空间,以身体为界限构成里外之分。如,汉语中有“入手、手里、手中、手无寸铁”的表达,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in hand(手中),out of hand(失控),into one’s hand(入手)”。英汉语言中“手”还往往被概念为一个封闭性的容器,可“关”,可 “开”。汉语中有“开手、合手、空手、空手而归”,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open-handed,empty-handed, shallow hands,in the hollow of one’s hands, give/have one’s hands full”。

2.实体属性范畴对“手”的映射

实体物质属性范畴与空间范畴一样,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大部分实体物质都具有颜色、松紧度、重量、硬度等属性。人们在熟悉了实体的这些属性后,转而映射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上。在“手”的词汇中,有一些与颜色词相结合,把颜色词的特征映射到手上,比如“心毒手黑、白手起家、赤手空拳”等。颜色词对手的映射,英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用法,如“green hand,catch somebody red-handed,white handed”。硬度属性对于手所形成的映射在汉语中的表达有“手软、手硬”,英语中有“a firm hand,a steady hand,an iron hand”。松紧度对于手所形成的映射汉语表达有“手松、手头紧”,英语中有“free-handed,firm-handed”。重量对于手的映射汉语表达有“手轻、手重”,英语中有“a light hand,a heavy hand”。

(三)“手”与人体域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

人体内部两个器官之间也可以相互产生映射,其中这两个器官一个为中心词,充当目标域;另一个为修饰成分,充当始源域(卢卫中,2003)。这种映射具有互动性,汉语“手”词汇中有很多这样的双人体器官隐喻性表达。例如,在“手心”一词中,中心词“手”为目标域,修饰语“心”为始源域。“心”位于人体中央,取这一位置特点投射于“手”,借以表示“手的中央”。其他人体器官与“手”之间的相互映射构成还有“手头、手背、手脚、手面、胼手胝足”等。“手”与人体域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表达,如“hand to mouth,hand over fist,the back of hand”。

“手”与其他人体器官之间的映射所构成的词语,通常会通过隐喻认知策略构成二级结构映射,用于表达更加抽象的概念(文旭、吴淑琼,2007)。汉语词汇“手脚”最初表示“举动和动作”等,通过隐喻映射到其他领域,现都用来暗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暗中进行的不正当行为,如“做手脚”;又如“手面”原指苏州评弹等一些南方曲种对手势动作与面部表情的统称,后指“做事的排场或用钱的宽紧”,如“手面挥霍”。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人们常以自己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为出发点,通过隐喻映射出其他认知域的陌生抽象概念。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世界过程、生理基础和生活体验,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在某些人体词的隐喻认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不仅始源域相同或相似,而且目标域也相同。“手”作为一个基本人体词,在不同文化中有基本类似的体验,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类似的隐喻概念。本文通过对汉英语言中“手”词汇的隐喻认知机制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二者存在很多相似性。“手”向具体域和抽象域映射的认知路径及非人体域向“手”映射的认知路径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其中,英汉“手”词汇向空间范畴的隐喻映射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汉英语中人体词具有隐喻认知相似性,同时也证明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d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研究,2003,(6).

[3]田旭.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的认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4]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1,(1).

[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杨珍珍 于应机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现代汉语理论和教学的发展现状 下一篇:周保中对东北抗联史研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