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沃尔玛”

时间:2022-07-15 09:28:05

打造中国“沃尔玛”

经常有媒体发问:中国何时出现自己的“沃尔玛”?每当这个时候,业界通常都会把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承载着中国商业的希望,也肩负着同样重的责任。因为,谁让他领导的“联华”是中国第一呢?此人便是王宗南。

记者最近专程走访了联华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南,并与他就联华的发展和中国商业前景展开了对话。对话是从王宗南的反思开始的。

两个失误

记者 :联华4年多以前推出的便利店,现在成了其他超市公司争相发展的业态,这的确反映了你的战略眼光,看来,正是一系列前瞻性的、正确的战略抉择造就了今天的联华。但是与标准超市和便利店等业态相比,联华大卖场的发展步伐并不快,落在了华联的后面,这是不是联华在决策上的失误呢?

王宗南(以下简称王):联华大的决策失误没有,小的决策上有一些考虑不周到,比如对于大卖场的前瞻性不够,进入这个业态相对比较晚。也可以讲是一种决策上的保守,但是也有客观原因,因为我们在上海是和法国家乐福合资的,1995年底在曲阳开了第一家大卖场,当时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联华是发展标准超市,家乐福是发展大卖场,后来几年就没有再考虑。到前年我们感觉不对,发现大卖场这种模式推进起来比小型超市更快,就在浦东试点开了一家,后来决定上海还是由家乐福来开,联华向全国发展,到这个月底,联华在全国的大卖场将达7家。

另外,联华向全国拓展其实比较早,1997年就开始在江苏、浙江拓展,但是现在总结,当时拓展的规模比较小,比如在扬州、宁波、杭州各搞了一个公司,单体的规模小,没有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主要是这两个方面的失误。

记者:自你1996年进华以后,连续亏损5年的联华超市实现一年赢利,两年达到全国超市行业第一,四年实现零售业界第一,而且这种龙头地位一直保持至今,堪称业界奇迹。但是也有人依据你原先的背景,说主要是靠了政府的扶持,请问联华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王:联华的成功首先靠的是“发展”。我刚到联华时,只有20多家门店,由于常年亏损,原来投资的1200万缩水了一大半。当时就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先抓整合,抓管理,否则越发展越亏损;但是我认为要先大力发展,连锁业态求效益首先要上规模,这是前提。我做了很多工作,统一了思想,决定了发展的主基调,1996年门店数从41家发展到108家,立即扭亏为盈。这个主基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事实也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其次是完善连锁管理体系,在资源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对不同业态进行专业化管理。规模对于效益,是条件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联华在抓发展的同时,一直不忘抓管理,不断从整体上提升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门店的管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1997年,联华在国内第一个开张便利店,后来又推出大卖场,对这些新业态,我们专门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公司,实现专业化管理,但对于商品、信息、设备、物流等资源则充分共享,从而上了规模,降了成本。联华能走在国内同行的前面,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用“战略创新”来铸造中国的民族商业品牌。

记者:现在联华在全国各地的网点数目已经超过1200家,按计划4年后这个数字将达到6000家,其中联华便利店几乎要每天新开一家,请问这当中有没有“泡沫”成分?规模急剧膨胀很容易引起资本链条断裂,管理风险也将大大增加,你将如何面对?

王:联华现在的扩张与5年前的扩张相比,有许多区别,不仅数量上有区别,更重要的是“质”的区别。5年前,我们是单一业态扩张,现在是多元业态;5年前我们是以上海为主,今后5年是全国战略;5年前是边摸索边加快发展,现在必须完善我们的管理措施,拥有一个很成熟的管理体系。根据世界通行的“人店比”,结合我国实际消费情况,即使在连锁商业发达的上海,三大业态也还有较大发展余地,外地的空间就更大了,我们新开便利店的成功率超过了90%。因此我们的扩张是符合市场实际需要的扩张,是有保障的扩张。资金确实是扩张要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1997年联华初步发展时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改制、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办法,一举使注册资本从1200万元增长到1.79亿元,解决了当时的需要;后来通过股东增资,资本又增加到4亿元,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增资扩股,扩张30%~50%。联华每发展到一个城市,就在当地找一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组建公司共同发展,利用社会资金为自己服务,包括联华率先推出的便利店“特许加盟”也是这样。联华还采用了并购、联合、重组等方法进行资本运作,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量的资金需求,还是要直接上市融资,目前联华正在积极操办此事,公司的发起式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对于扩张所带来的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应对。

六字“真经”

记者:除了华联、农工商等国内群雄虎视眈眈,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外零售巨头也纷至沓来,你如何看待当前的竞争形势?

王:加入WTO了,零售业将在未来两年多里完全放开,也就是说我们同这些巨头之间,将由局部接触变成全方位的竞争,因此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一定要充满激情,不能悲观,中国引进沃尔玛、家乐福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沃尔玛和家乐福,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别人的优点,要扬长避短。李岚清和吴仪等国家领导一直对联华要求:“你们要做中国的沃尔玛。”我们有这种激情,有这种新一代民族企业家的气度,今年我们提出了发展战略六字方针:第一是“发展”,通过全国战略加快发展;第二是“转型”,区域性企业转为全国性企业,管理模式要转型;第三是“技术”,大力提升核心技术。

记者:与那些国外巨头相比,国内零售企业在规模、资金、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得上的。就联华而言,你认为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联华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

王:我记得很清楚,2000年联华全年销售额达到111亿元人民币,创国内新高,但是沃尔玛的年销售额是1933亿美元,我们只占了人家的0.7%,规模不够,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快发展。另外,我们的核心技术与这些零售巨头有很大差距,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物流配送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我认为规模的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核心技术上的差距,因为它是支撑管理和发展很重要的基础。联华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并不是没有优势,有原国家内贸部鉴定并通过的先进的物流控制系统,正是这个系统,使联华能以两个总面积只有56713平方米的配送中心满足1000多家门店的配送工作,配送费率被控制在2%的水平上,比沃尔玛4.5%的费率水平还要低。另外,门店联网管理,与供货方EDI信息联网,也有效地缩短了供货周期,提高了管理效率,控制了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业态间的销售管理、补货管理、库存管理都将面对更高的要求,这些技术也就面临进一步的提升,必须跟上发展的需要,否则,以前支撑联华成功的流通技术将反过来拖后腿。我们首创的生鲜加工配送技术就是联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方面,目前我们是国内惟一有现代化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超市公司,生鲜食品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直面沃尔玛

记者:沃尔玛在上海早就选好店址,却迟迟不见开张,而包括联华在内的国内企业却到处“下蛋”,这是否也反映了本土企业的一种优势?

王:联华去年销售额突破140亿人民币,在中国,我们已经形成了规模,已经是零售业最大的了,这是我们的基础,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沃尔玛到中国来是从零开始,虽然它在美国和欧洲规模很大,但是在这里它还是得一个点一个点地发展,我认为我们有先发优势。而且,我们毕竟了解国内情况,了解市场的需求,与政府、与社会各个方面也有着熟识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由于零售业开放相对较早,各业态已经度过了幼年期,向成熟期发展,国内超市业激烈的竞争也反映了这一点。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上,自然就有了门槛。

记者:你刚才谈到联华面临一个重要的管理转型,你的意思是提升现有模式,还是重新开创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

王:联华的发展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就是多元业态组合、互动发展的模式,标准超市、便利店、大卖场,今年还要新开的折扣店,再加上电子商务,五种业态在结构上有机组合。与之相适应,我们提出了在资源共享基础上各业态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分别成立相对独立的公司,各司其业;联华越是扩张,这种模式越能体现出它的高效性。从2000年底开始,联华就开始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型,相继成立了专事便利店的联华便利公司、专事大卖场的世纪联华公司等,今年还将新成立专门的标准超市公司、合资的折扣店管理公司。这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提升,在当前向全国发展的时候,这种转型也事关成败。

记者:对于许多国内企业,产权问题一直是一个短板。1997年联华成功转制,引进了包括香港、日本在内的多方资金,这除了是出于当时融资的需要,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你个人对于联华的发展功不可没,于公于私,联华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管理层收购(MBO)?

王:1997年,联华超市改制成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股本结构实现多元化,现在共有5个出资方:上海友谊集团(51%),上海实业联合集团(31.73%),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10.10%),香港王新兴投资公司(4.23%),上海友谊复星控股公司(2.94%)。从这个股本结构可以看出,有两家是上市公司,友谊股份还在B股上市,还有日本三菱、香港王新兴,说明里面有外资的成分。改制不光扩大了资本,同时也转变了经营管理机制,联华目前实行的是总经理领导下的独立运作制,有效地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自从我兼任联华工作以来,每年年底联华的许多干部职工都担心我要走,我每年都要多次在大范围里讲,我会把我的毕生都奉献给联华,不选择其他的事业。联华的产权问题已经解决了,下一步是争取直接上市。

上一篇:采购中国 第3期 下一篇:挽着国企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