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亡美学”的原理浅析声乐作品《让我死亡》

时间:2022-07-15 09:09:11

从“死亡美学”的原理浅析声乐作品《让我死亡》

摘要:本文尝试从作品中所蕴含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现,通过曲作家、创作风格、演唱技巧、悲剧性的演唱风格等多方面的来分析《让我死亡》这首作品。

关键词:死亡美学;歌曲;演唱;风格

死亡和爱情是缠绕艺术宫殿和闪烁于文学夜空的星辰,文学艺术将它一直纳入自己神秘的心灵。死亡是人生最强烈最灼痛最悲哀最激愤昂扬的诗意印象,无论在情感深处荡漾对死亡的恐怖,还是本能的死亡冲动的波澜侵袭心灵,它们都构成艺术创作的动因和源泉。

一、死亡之美

死亡是生命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最高的悬浮状态,是接近宗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魂的升华。在某些艺术家的思维逻辑里,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诗意的存在方式。

在意大利风景秀丽,阳光明媚的那波里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著名民谣《你的窗户暗无光》。该曲虽盛传于美丽的拿波里,但旋律晦暗、风格凄楚。生动的塑造了尼娜这个任人千呼万唤,永无回应,“硬着心肠”撒手人寰,长眠不醒,永别于世的典型艺术形象。蒙特威尔第的第二部歌剧《阿丽安娜》中的《让我死亡》。舒伯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死神与少女》用音乐形象的描述了一个少女与死神的尖锐对峙,但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死神为少女设下的死亡陷阱。古希腊表现视死如归精神的雕塑《垂死的高卢人》和《高卢人和他的妻子》,表现死亡可怖性的《拉奥孔》以及中世纪描绘基督受难上绞架的众多绘画作品。挪威现代画家蒙克(Edvard Munch)早期的油画《母亲之死》、《在心灵旁》。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和《朝鲜的屠杀》,都强烈表达了死亡所包含的强烈而神秘的美,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美、一种艺术的生产来看待。

二、伟大的作曲家

《让我死亡》这首悲歌出自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的第二部歌剧《阿丽安娜》(谱例请参阅尚家骧编译《意大利歌曲集》第3页,1955年版)。

在17世纪意大利音乐史上,蒙特威尔第占着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他把歌剧中的音乐形式定型化了。在他的创作中,一切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手法无不服从于戏剧的需要。蒙特威尔第在当时的作曲家中,是最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的,他掌握了极丰富的表现手法,他不但学习前人的歌剧创作经验,而且掌握了复调音乐的传统,使之为新的表现目的服务。他对当时的音乐语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蒙特威尔第(1567――1643)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创作道路。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音乐家。他擅长提琴、风琴和声乐,并深谙古典文学。很早就显示出演奏和创作方面的才能,很早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声乐名曲,即许多歌谣曲、牧歌、经文歌以及歌剧。仅在芒阿图任宫廷乐师期间,他就创作了五卷牧歌和两部歌剧。

《让我死亡》这首声乐小品不过是他丰富的声乐作品创作生涯中一簇小小的艺术点缀。与作曲家辉煌伟大的一生相比,他虽是那么短暂、渺小,随不经意,但三个多世纪以后,它却仍然那般独具特色与魅力。并被各国音乐院校声乐界漫长的教学实践反复检验证明,被充分肯定为极具声乐价值的教学经典作品之一。由此而堂而黄之地登上世界艺术宫殿的大雅之堂,进入千千万万个音乐院校声乐教学课堂中发挥它那永不衰竭的历史作用。

三、悲剧性的演唱

这首声乐小品,其魅力所在是它那撼人心魄的深刻的悲剧性力量。

这首古典意大利歌曲,单纯朴实,深刻感人,尽管只有十九小节,音域也不宽(只有一个八度),却能充分的刻划出主人公悲痛绝望的心情,很富戏剧性,这一点在这首咏叹调的开始就表现出来了:乐曲一开始就以悲戚、哀婉的悲剧风格基调作以铺垫。曲作家在此巧妙地用一个下行四度音程进行旋法写作技巧,进一步深刻揭示其低,凄楚的音乐主题。随后,连续三个增音程的急速出现,将音乐陡然推向悲剧。第一到第三小节中减五度范围内的下行进行的动机(从降D到G)以及第四、第五小节连续上行的半音音调,而且从和声上更是大胆地运用了不协和弦。从节奏上来看,单个音上长拍子的反复出现以及一句音乐之后四分休止的恰当运用,无不刻画出主人公阿丽安娜那悲痛欲绝、欲哭无泪的惨痛心理。

在此,浓墨重彩地渲染和加强了其悲剧性的氛围,手法简洁而洗炼,高潮乐句处理得干净、利落、迅捷而精到。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乐句可谓是全曲的难点,重点乐句,又是全曲的高潮乐句。它高度集中概括了全曲的主要乐思。所以在练唱此句时需要用高超的歌唱技巧和丰富的艺术修养来结合演唱,才能唱出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在演唱第二乐句时,难度、力度都显然增大了。从前一乐句伤感、低、哀婉的弱者心里陡转至幽怨,悲愤、近乎于痛苦呐喊般的强烈悲号。此时,一个关键的四分休止符有效地刹住了这一大放悲号的戏剧性艺术处理,又回到了如泣如诉,顾影自怜、万般无奈、万念俱灰的悲剧性弱者艺术形象中去。短短三个乐句就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频临死亡者寻死觅活心理情绪的急剧起伏变化。在练唱出这种高难度乐句时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好歌唱器官:口咽腔和喉咽腔开张状态以及呼吸能量。在唱凄婉、伤感乐句时需要用半打哈欠状的口咽腔歌唱状态,柔和、舒缓的呼吸方法,含蓄而深沉的歌唱风格,而在唱第二乐句时,体现强烈悲剧乐句时,则需渐开渐大的口咽腔开张状态;渐强、渐壮的呼吸气量和歌唱音量;渐怨渐愤的歌唱艺术风格将作品迅速推向高潮。紧接着,又轮回到全曲的悲弱的主题音乐中抒情、悲苦、流畅地进行下述乐句的练唱,直至到曲末。悲剧才又重复出现,最后以颇具戏剧性的艺术处理结束全曲。

从第九小节至音乐的倒数第二小节,每句音乐都是都是由弱到强的进行,也似乎使我们感受到阿丽安娜独自一人在孤岛上对着茫茫的大海和莽莽的苍穹呐喊着内心极度的悲愤和命运的不公,以至于反复咏叹出不如让她死去的话来,音乐最后出现的PP和渐慢渐弱,预示着阿丽安娜在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的不幸结局一言语已尽,泪已流干……整个音乐的结构出现了ABA三段式的雏形。由此看出,蒙特威尔第不同于佩里和卡契尼,他是那一类富于色彩的作曲家。他并不把音乐视为一种技巧性的艺术,也不是感官上的娱乐,而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最有力的手段。在他看来,人的欲念、惧怕、愿望、幸福、失望和愤慨等,才是最值得表现的内容严因而,他并不追求在每一细节上都使音乐和诗词相协和,也不在意说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但却十分重视通过歌曲来表现内心的激烈活动和深刻感情。所以这首曲目是足以反映出威尼斯乐派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典型的音乐创作凤格―从各个方面努力“表现激情最重要的特质和本性”的。

全曲是用充满阴暗色彩的g和声小调写成,用带再现因素的乐段体曲式结构及大多用非功能序进的不协和和声进行以造成紧张、凄厉、恐怖、悲苦、绝望之音响气氛。

演唱该作品时需用抒情、细腻、清纯、凄婉的声音色彩,非常小心,精细的声音高位置安放技巧,徐徐舒缓的软激起轻机能歌唱方法,如泣如诉、伤感、幽怨地表现地表现作品悲剧主人翁性心路历程与作品艺术处理手段等等,都需要用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完成该类作品的成功演唱。

参考文献:

[1]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

[2]殷梅.世界声乐艺术珍品博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作者简介:

李劲,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及合唱指挥教学研究。

上一篇:古筝弹奏中遥指的一般技巧及其发展 下一篇:工尺谱常识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