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情感美学

时间:2022-06-20 07:43:05

论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情感美学

摘要:西方音乐的发展伴随社会文化思潮、音乐观念、音乐表现手段等诸多要素的变化,其音乐风格也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音乐风格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已具有显著的特点,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情感方面有了更深更广的拓展,此时的作曲家已经开始关注音乐的情感表现,他们把自身的情感表达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作曲家们认为音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情感,如何用音乐打动听众的情感,用音乐来倾诉激动的心灵。

关键词: 浪漫主义;音乐;情感;美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内涵也在逐步地发展转变,18世纪末在各种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开始走向个性化,注重个人的主观印象及内心动态,到了19世纪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理性被浪漫主义崇尚的情感所代替,此时的作曲家认为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是一种热衷于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1]。作曲家把自身的情感表达全部融入到了音乐的创作中去,“用音乐倾诉心灵”,[2]注重个人的主观印象,强调个人的心理描绘,音乐用细致的语言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心情感,使得内心的情感借助于音响而流露与抒发。

情感体验的美学观要求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情感意识。音乐在强调主观情感表现的过程中注重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思想意识活动。音乐情感体验可以理解为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从音乐内涵与情感表现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感知,强调从(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律动、力度、音色、结构的布局的变化等)从而进一步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的美是在音乐的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得到升华,从中体现出美的品味,由此产生特殊的审美喜悦(即美感),获得真正的音乐审美体验。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饰学》中提出如何爱恨、悲喜等人类抽象、理性化的情感[3],因此巴洛克作曲家也想用音乐来抓住或唤起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愤怒、激动、欢喜、忧伤等等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人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一种理性的、不连贯的、相对静止的情感;而在声乐作品中这种情感与歌词内容息息相关,作曲家为了使作品风格统一,通常在一首作品或一个乐章中只采用一种基本的情感,从而达到音乐语言情感表达的统一。当时的人们相信音乐的情感力量,认为每种音乐的要素如:和声、调式、节奏、节拍、速度等等诸多音乐语汇都具有一种情感性,一串快速的音阶、一段委婉又细腻的旋律或某种旋律、和声、节奏等复杂的织体结合,都可以用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歌词的内涵,表达深刻的寓意。

西方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时音乐开始强调对主观情感、尤其是爱情这个最具有个性化情感的主题表述,表述中偏重于人物内心变化的抒情性。如: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他所创作的600余首艺术歌曲中,歌词大多选自歌德、席勒、海涅等诗人的作品,创作中舒柏特用最小的歌曲形式抒发出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歌曲旋律简单朴素,和声具有激情而细腻的表现力,旋律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

最具有典型浪漫主义精神的作曲家舒曼,其在创作思想中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舒曼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错综复杂的和声织体等精微的笔法表述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幻想的特征,他提供给歌者的旋律像是诗句的吟诵,乐句结构多变;他的艺术歌曲简洁、意境深邃,通过细腻的音色变化表述激情、衬托意境。整个创作过程注重文学色彩和心理刻画,注重情感的表达,用文字或用音乐作品来表述自己的观念和体验。

曾被誉为著名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其一生中在钢琴艺术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肖邦的贡献却远远超过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首先是他的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肖邦的钢琴音乐旋律气息宽广、优美如歌,特别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崇高意境的夜曲,其成熟期的夜曲大多表达他的内心孤独、犹豫、伤感的一面,也有明朗诗意柔情梦幻及激昂悲愤情绪表达的一面。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其创作的音乐格调轻松,内容多以民间音乐血肉相连,作品《蓝色的多瑙河》主题发展及和声配置、调性转换、配器色彩及乐曲的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乐曲由引子、五个圆舞曲、及尾声构成;序曲开始小提琴在A大调奏出徐缓的震音,好像是多瑙河晨曦的水波荡漾的意味,大自然揉眼苏醒,在此意境上圆号奏出了另一重要动机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二圆舞曲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的变化,描写了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舞裙在欢快的跳舞,通过色彩的变化促使音乐格外动人;第四圆舞曲节奏自由运用琶音上行的旋律使音乐仿佛春意然;第五圆舞曲音乐发展旋律起伏使人联想到多瑙河无忧无虑动荡的情景,最后全曲在欢快的乐声中结束。

由此可见,音乐语言是情感的语言,音乐语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把内容及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体会心灵的实质。李斯特曾在《体味音乐与情感》中认为,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即不借助比喻的外套,也不依靠情节思想的媒介,而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的、极其完整的倾诉[4]。我们在听音乐会时奔放激越的音乐会激发起人们昂扬奋发的情感,舒缓轻柔的音乐会激发人们朦胧的情感,在这种种不同的音乐气氛中,人们的情感随着音乐而起伏而升华,延伸,凝结成真诚的心灵感悟。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从美学的角度抓住音乐表现内容中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情感是对人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的描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它的内涵美是在于把人的心灵的美的集中表现中显示出来。我们现实生活中,惬意时用音乐来助兴,抑郁时用音乐来释怀,音乐就像我们情感的花园,情感因音乐的存在而丰富多彩,音乐的殿堂因情感而跌宕起伏,音乐为我们的情感世界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刑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4

[3]尚家骧.欧洲古典抒情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李斯特.《体味音乐与情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吴媛媛,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

上一篇:单簧管初级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古筝弹奏中遥指的一般技巧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