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15 07:47:08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深入,我们对于教学的方法也应做出创新和改变。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小学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材应用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被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2.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形成主动发问的良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学生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来,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把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因为课本中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社会现象,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还增加了语文方面的文学素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能够将重要的知识挖掘出来,通过问题情景式教学展示出来,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进步。通过发问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从而真正提高文学素养。

4.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自学意识较差,面对困难,自己解决的能力不高。如果身处的又是较为严肃沉闷的教学氛围,产生的学习恐惧心理可能会更大,对于疑难问题更不敢发问。教师适当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产生成就感,这种感觉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有了信心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还不能忽视后进生,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地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5.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6.为学生营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成功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使语文课堂中充满激情,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有自主学习的激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营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能够深深影响学生,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作者、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

7.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合作式学习。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相互探讨学习,使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得以顺利解决,知识得以巩固,感情得以释放,意识得以升华。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随时间、认识的不断深入,内涵会变得“丰富多采”。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的亮丽舞台。

上一篇:探讨专题性科普场馆的社会价值 下一篇: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