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能否浴火重生

时间:2022-07-15 06:34:02

发源于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因其音乐高昂悠长、歌词形象而浪漫,被学界誉为“研究陕北社会的活化石”。

陕北民歌的失落

解放后,由于特殊的原因,陕北民歌迅速走向全国,产生了刘燕萍、丁喜才、李治文、马子清、白秉权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歌唱家。

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时,作为传统文化的陕北民歌却衰落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繁荣已经远去,现实的发展步履蹒跚,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落后于周边的山西、甘肃、内蒙古,出现陕北民歌原产地“中心塌陷”,无一人打进今年全国青歌赛总决赛,以至于山西的阿宝成了陕北民歌的代表性人物。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年陕北民间文化无论在创作上、艺术表现上还是在影响力上,总体处于下滑的趋势。

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山西民歌手阿宝高亢嘹亮而又极具穿透力的演唱,让人再次感受到了陕北民歌的魅力。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那首红遍中国的《黄土高坡》,也正是这首歌曲,让中国歌坛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了陕北民歌。

仍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那部被称为“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的电影《黄土地》里的主题曲《女儿歌》,也完全算得上一曲货真价实的信天游。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的辉煌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能提起陕北民歌的了,更不用说演唱了,就是在它的发源地也少人问津了。

随着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的逐渐老去,陕北民歌也在逐步走向没落。目前,除了少数流行的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现在的青年歌手似乎更热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而不再对陕北民歌抱有热情。就是那些真正喜欢陕北民歌的民歌手们,也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边缘化了。

缘何风光不再

在通俗歌曲发展迅猛、娱乐方式日趋增多、人们欣赏情趣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陕北民歌被人冷落,处境尴尬,自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它的历史局限性与陈旧感。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

然而,在万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

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讲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诵之。

对此,长期研究陕北民歌的陕西省音协会员李德忠表示,传统的陕北民歌亟待革新。众所周知,传统陕北民歌产生于生产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穷乡僻壤。这里山丘连绵,沟壑纵横,人烟稀少,社会交往极难。因而,造成“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只有靠自己即兴吟唱的山歌野调抒发思想感情、淡化苦闷生活的状况。

传统陕北民歌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反映劳动人民在旧时代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遭剥削的苦难生活与悲惨命运;二是控诉封建礼教、买卖婚姻的罪行;三是歌唱男女忠贞爱情;四是表达劳动人民理想、愿望与追求;五是诅咒地主和坏人。今天,劳动人民成了国家主人,封建礼教、买卖婚姻已被取缔,自由恋爱早成时尚,传统陕北民歌中描述的情况不复存在。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愚昧、落后、封闭的生活状况完全被改变、被打破,描述陕北农村苦难的传统民歌的内容显然已不符合生活实际。

而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娱乐方式的日益繁多,人们对音乐有了新的、更高的审美要求和情趣,求真、求新、求雅、求精短,不再青睐陈旧、粗俗、冗长的歌曲。传统陕北民歌的陈词旧调很难再引起人们的欣赏欲望与兴趣,当然就不会有市场了。

与此同时,陕北民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艾邵青也认为,如今融入时代气息的新民歌太少了。目前能听到的多是《三十里铺》《兰花花》《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等耳熟能详了的民歌,鲜有新民歌出现。而陕北民歌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心声的外泄,是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有感而发。现实中优秀民歌的产生非常之少,有事业心的歌手无歌可唱的局面就更让人深感忧虑。

另外,当前对陕北民歌的研究也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陕北民歌变成了考证学。不可否认陕北民歌的产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当它形成作品以后就是艺术的了。陕北民歌的原生态虽是一种陕北老百姓口头传唱文学,但经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创新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精神鼓舞和情感愉悦作用。

艾邵青表示,新民歌出不来,主要是编创新民歌的人太少,眼下业余爱好编创民歌者很少见到,专业创作人员创作新民歌者也是寥寥无几。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很多人包括陕北当地人对陕北民歌的艺术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不足的存在,致使外地歌手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歌手竞赛中以演唱陕北民歌获取大奖的现象屡屡出现,而我们陕北人却只能是望而兴叹的境况。

对此,“陕北歌星”王向荣表示,陕北民歌作为我们民族的遗产,一定要继承,也要发展。但是,发展不能连根拔起来,不能离开养育它的土地。云南民歌必须在云南,内蒙古民歌必须在内蒙古,陕北民歌必须在陕北,这就是现在说的“原生态”。陕北民歌生长在黄土高坡,站在那里,你会无所顾忌,会发出最真实的声音,你可以找到真实的自己。站在舞台上,大多都是应景的,远远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舞台上你永远也不能听到最好的东西,这就是舞台的局限性。但为了适应观众的变化,陕北民歌在形式上肯定需要一些改变。在老民歌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这是有利于传承的。

期盼重现辉煌

可喜的是当前我们的陕北民歌已经重新得到重视,有关部门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完善这些问题。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如王向荣、孙志宽、郭云琴等擅长演唱陕北民歌的歌手,但仅此远远不能达到将陕北民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需求,我们应不断通过民歌大赛、民歌演唱等方式,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从而将陕北民歌的水平推上新台阶。

而对于定期举办陕北民歌大赛,陕西省音协主席贺艺则表现出格外的热心。他表示,这将给众多的民间歌手一处真正的舞台。

因此,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来革新传统陕北民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没有继承就难革新,对传统陕北民歌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

首先要研究传统陕北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把握它招人喜爱、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其次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并掌握新时期的社情民意及群众的思想感情,从中精选创作素材。用新的理念、新的感情、新的语言、新的韵律,谱写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陕北新民歌。

“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不能断,挖掘民间艺术就是寻根,要让年轻人真正了解传统文化。”贺艺表示,因为民间歌手不是产生在音乐学院,或者专业机构,而是生长于乡里田间。也许就是一位农民,一个放羊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舞台,他们就有机会展示更多民歌的新鲜元素。

唯如此,陕北民歌才有可能重现昔日辉煌。

上一篇:让陕西文化瑰宝活起来 下一篇:陕北民间文化如何变为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