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陕西文化瑰宝活起来

时间:2022-10-20 04:48:40

让陕西文化瑰宝活起来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给了陕西古朴庄重和大气磅礴的气质。这片热土中数不清的文化瑰宝,也让历史的记忆在瞬间变得触手可及。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濒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更好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利用现有条件最大程度地保留和继承我们先祖留下的高超技艺?怎样使得以往作为普通装饰物出现的民间艺术瑰宝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怎样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传说使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发源地在陕西?怎样梳理历史,更好地展现我们拥有的文明,并且让这文明永远的传承下去?

新丰至孝 鸿门遗风

在西安的临潼区有一处新丰镇,相传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其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并将其从家乡江苏沛县丰邑接到长安。太上皇眷恋家乡,不愿过都市生活,刘邦便在长安城东南秦骊邑的基础上为其修建宫邸,布局建筑一如丰邑,并迁来家乡父老,携带家具物什、鸡犬牛羊,站在街边巷口各认自己的家门,异地为乡,新丰因此得名。

作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临潼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应该是加大力气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创意经济,唯有这样,临潼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后劲、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笔者建议开发新丰镇刘邦孝亲旅游项目,使整个西安的东线游向前延伸至新丰镇,变一日游为两日游。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扬这样的“孝亲”思想也是极大程度上对民族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旨在弘扬中华民族至善至孝的传统美德,倡导“万善以孝为先”的道德理念,这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而说到“鸿门宴”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公元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听从谋士范增之计,在鸿门设宴,企图借机杀掉刘邦,于是演出了一幕“鸿门宴”,著名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就是指这段故事。而“鸿门宴”这一典故在全球的影响是极大的,就连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也常常在自己的讲话中引用“鸿门宴”的典故来“中为洋用”。

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馆仅2.5公里,是骊山风景区中最北的旅游点。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像刀削斧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硕大的城门,因此得名鸿门。相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先进关中,打败秦军,俘虏子婴,驻军灞上;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后进关中,驻军鸿门。

现存的鸿门宴遗址用青砖砌成,10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杏黄色的帅旗,台子北面建了一座玻璃钢制成的蒙古包似的军帐,帐内模拟当时的宴会场面,塑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战事中的重要一幕。但这一切都是静态的,仅供观赏,没有可参与性,故难以吸引旅游者。

因此笔者建议,推出夜宿新丰镇、观赏鸿门乐舞、品尝鸿门宴佳肴的主题游活动。

重建一座极富汉代风格的军事大营,营内一切皆按汉军的典章,设立元帅帐、将军帐、校尉帐、军卒帐等,营中所有工作人员,皆扮成元帅、将军、士卒、刀斧手、弓箭手等,并配有歌伎。

可参照骊山实景歌舞的形式,推出一台大型实景剧“鸿门乐舞”,在观赏乐舞的同时,再推出大型的、仿古的鸿门夜宴,让游客一边欣赏汉代乐舞,一边吃着古式烧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身边的服务员皆打扮成汉代军士的形象,端酒送菜时高声吆喝,唱和着汉代的菜名。食几、坐垫必须是仿汉代的。此外,餐具、酒器等也必须是仿汉代的青铜器和粗瓷器。

试问全球有哪个“宴”能有“鸿门宴”的知名度高?仅仅推出以“鸿门宴”冠名的系列菜肴大餐,就极富市场卖点和竞争力了。

蓝桥存信 美玉生烟

西安蓝田县的蓝峪水上有一座蓝桥,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尾生的翩翩少年,与他心仪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因故未能赴约。哪料天降大雨,河中涨起了洪水,而他仍恪守信约,坚持不走,抱着桥上石柱,直至溺死。水退后,姑娘匆匆赶来,见此情景悲痛不已,也殉情而死。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一诗中也有云:“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就是赞颂了坚守信约的精神。

可是现在,古老的蓝桥早已被毁,仅在古蓝田关驿不远处有一巨石,上刻“抱柱处”三个隶书大字,记载着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建议重修蓝桥,恢复这处景观,也使得大家有了可以缅怀忠贞爱情的地方。

现如今电视产业发达,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内容更是变着法的翻新,完全可以投拍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在“速食爱情”泛滥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总是依靠韩剧为我们设置的经典路线去寻找浪漫,我们自有如此惊天泣鬼、感人至深的模范去效仿。

蓝田玉是入选西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品。大力开发玉石资源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玉石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虽然现在探明储量惊人,但是乱采滥挖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却是不言而喻的。玉石经济的腾飞给了不法商贩有利可图的时机,市场上大量出现假玉、劣质玉。我们都知道,蓝田玉由于其生长的特殊环境而具有保健的功效,其中的“芙蓉玉”更是唯一一种具备美容功效的玉种。笔者建议开发芙蓉玉的美容保健制品市场,以科技促发展,用市场说明一切。

慧心妙手 影韵传奇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以陕北的定边、靖边、吴堡、榆林、宜川、米脂、延安,关中的凤翔、富平、三原、旬邑,陕南的汉中附近等地较为丰富。

“剪纸艺术的发展停留在一个比较缓慢的平台区,虽然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我们继承了大量传统元素,但是我们更需要有设计上的改变,在传统上有所突破,这不仅仅是指技法的创新,还有流行元素、现代元素的渗入。”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学生张晗蒴这样对笔者说:“其实在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等领域都可以找到传统元素的身影,但是都止于继承,却很少谈及怎样发展。就像我们的民族动画产业,一直形不成一个具规模化的产业链,导致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缓慢,都是一个道理。”

现如今剪纸艺术已经不仅仅单一的被应用于窗花和墙壁装饰,而是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古典形象的应用、民俗故事的演绎都被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进行着,与剪纸异曲同工的皮影亦是如此。

在许多地方,皮影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收藏,但这并非全是件好事。刻工再精美、历史再久远的皮影,如果无人会操纵表演,无人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虽然有价值但却没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动物的标本,留给后人最多的只有遗憾。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艺术几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和传统表演艺术(如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承,不是一句话、一件事、一次演出,它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无数人的努力。

既然皮影需要的是“活起来”,为什么不考虑以皮影为表现形式进行动画片的制作,也让更多的孩子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喜爱我们的传统艺术。

长安旧曲 谱就新篇

目前,在陕西有没有人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到商品化、产业化的高度?9月8日,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陕西金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军和副总经理唐伟。

为了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更了解陕西,金日公司策划、开发了一系列以古钱币断代的设计,以记录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

《魅力三秦――历史民俗文化集萃》就是这样一部用古钱币串联历史、集合耀州瓷、蓝田玉雕、华县皮影、汉中丝绸画、西安碑林拓片、凤翔木版手工年画、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及各个时期特色邮品的精致艺术品。

笔者意外地没有找到特别能够代表近三十年陕西发展的艺术品,不由得想要提出自己的疑问,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陕西各个产业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什么到了今天却选不出最有代表性的载体呢?

对此,金日公司的总经理李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个产业的发展、高精尖技术的进步才会有现在精神文化市场的繁荣。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近三十年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民间艺术瑰宝得以朝产业化、商品化、精品化发展。有了近三十年的铺垫,从而有机会更好地利用现在的技术条件,更好的宣传、融合。随着人们思想文化品位的提高、工艺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现代工艺提升传统文化,使时尚与传统完美结合,有了更新、更好的表现形式,也使得世界更好的了解陕西、了解西安。立足于本地,放眼于未来,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条件正在削弱,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正在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生存危机。这一严酷的现实,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国家的文件中,第一次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到了同等位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文件上,第一次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党和政府这种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100多年来排斥传统文化作用的反思,是文化价值观的重构,是现实提出的命题,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同时,也是向世界做出的文化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目的在于使它在危机面前不受或少受损害,并得以继续传承下去。说到底是一个保持民族个性、民族自尊的重大问题。

从根本上说,“保存”和“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主要方式。首先是“保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保存方式上有所不同,为使其物质形态化并有效保存,记录和保存记录是一项最为基础的主要工作。同时,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复杂性、广泛性,而必须使保护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建立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名录既是保存、展示、研究的前提,更是传承、宣传、弘扬的依据。有效保护的另一个方式是保障传承,在整个保护工作中,对历史上曾经存活的、现在丧失生存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至今仍存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明天的基础。

时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过程中,流行一种“原生态”的说法。对“原生态”的理解,有原地生成说,即土生土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问题在于,伴随着对“原生态”的理解,有人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发展。理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生存的土壤怎么发展。因此,只能是原汁原味的保护。笔者认为,在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毁坏的大背景下,重在保护是对的。但现实中,纯粹的原真性是不存在的,动态是文化的本质,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它们随历史的演变、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着。这种演变一般来说是渐进式的,是外圆内方的过程。至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只能进入博物馆,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

走向世界,世界便向我们靠近;飞速进步,古老的陕西才会日新月异。传统的陕西和现代的陕西正在做耐人寻味的对话。而现实时代覆盖了旧有的印记,发达的交通线路,强盛的工业新模式,高楼林立的电子城及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与陕西厚重的历史积淀挽手而来,逐渐活起来的陕西文化瑰宝,伴随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两个巨人,正引领着新陕西,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上一篇:用市场化手段抢救民间文化 下一篇:陕北民歌能否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