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盛衰探微

时间:2022-01-26 08:56:47

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孕育着勇敢勤劳的陕北儿女,浩淼的历史长河里沉积了厚重豪迈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所蕴含的天使般的真诚,天籁般的神韵,听(唱)之让人悲喜交集、心驰神往。更因为其内蕴之丰厚、格调之清新而被喻为中国民歌,花园中璀璨夺目的奇葩一朵。难怪有人将陕北民歌与俄罗斯民歌和美国黑人民歌并称为世界三大民歌。很显然,陕北民歌既是陕北的,又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陕北这片土地在汉代以前曾经是树木丛生、绿草丰茂、百鸟齐翔、厚土肥壤。汉代以后这里的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整个陕北大地变得千沟万壑、群山起伏、气候干燥、贫瘠荒凉。而这以后的陕北又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前沿,恶劣的环境再加上频繁的战乱使陕北人民遭受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那么,贫瘠的陕北大地为什么会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民歌?她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笔者将通过本文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探索和解答。

1 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例如《采槟榔》肯定是我国南方民歌,而不可能是北方民歌。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国北方没有槟榔。细心的文化学者可能会注意到我国南北方的鸟鸣声有很大的差异,南方的声鸣缠绵婉转,北方的鸟鸣苍凉刚劲。这无疑是不同的地理环境所致。恶劣的环境、冷热极端、干旱频繁、沙尘肆虐、战乱不断的陕北。造就了陕北人坚强刚毅、纯厚朴实的性格特色。这种性格特色体现在陕北民歌的唱法上就是宏厚高亢、清爽硬朗。可以这样讲,陕北民歌的原生态唱法不是在唱歌而是吼歌!似乎原生态的唱法更能体现陕北民歌所要表达的情境和韵味。这正是环境影响了人、人影响了歌。

其次,陕北人对民歌的创作?与吟唱情有独衷?笔者认为这与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陕北这个地方被北面东面的黄河,西面的沙漠,南面的秦岭围了起来,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陕北人与外界基本是隔绝的。而小农经济是他们唯一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状况下,陕北人的娱乐资料就格外贫乏。而人又不能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忧思恐惊,这样,创作和吟唱民歌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不二选择。如果我们仔细研读陕北民歌的歌词会发现,这些民歌大多数是单个的创作,最多的也不过五个人。笔者曾经考察过《赶牲灵》这首哥的创作过程。据当地人讲:这首歌是他们村里三个年轻人赶着骡子去地里干活时,你一句我一句创作的,然后唱遍了陕北大地。当一首民歌创作出来后,流传开来,经过众多传唱者的修改加工,达到不能再改动,稍有改动就是对作品的破坏,这样一首民歌就定型了。大多数的陕北民歌就是这样创造和形成的。

2 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草原文化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是陕西关中人。老子教导人们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让穷苦人了解,如果他们听天由命,随遇而安,他们就能更好一些。道家思想的发源离陕北并不远,很容易传播到陕北,因而道家思想极有可能是陕北人乐天知命态度的直接原因。长久以来陕北人民吃着最简单的食物,穿着最朴素服装,过着最平凡的生活。在触目惊心,极其悲惨的的情况下生活,却依然自得其乐,放声歌唱,甚至在带着泪水的情况下仍然能放歌,读者应该都知道《哀乐》这首曲子吧,它原本是一首陕北安塞的民歌,后经现代音乐人加工,1936年在刘志丹同志的追悼会上首次演奏,由此传播开来。凄凉悲怆的陕北为何能创作数不清的民歌极有可能是创作和传唱的精神源泉。

儒家文化本来是教化上层统治者的,按理说与陕北民歌并无直接的联系。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诗经》的主体是民歌笔者一贯不同意将其划入儒家经典)的某些创作手法对陕北民歌创作的影响。《诗经》在创作上,大量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笔者不清楚《诗经》的创作是否有陕北人的贡献,但是《诗经》中比、兴的创作手法却在陕北民歌中被广泛的应用,从而使陕北民歌总给人一种情感自然流泄的感觉。例如:“上河里的那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羊拉肚子手巾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啦活活难”。这是两首陕北民歌的开头,类似的开头法在陕北民歌中占主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关雎》篇中开头的诗句。简单比较便知两者对比、兴的应用手法如出一辙。儒家文化对陕北民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陕北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的地方,草原文化对陕北民歌的影响长久而深远。草原人民豪迈、奔放、爽朗、豁达的风度深深地融入到陕北民歌中,从而强化了陕北民歌音调高亢、节奏缓慢、情感浓烈的特色。部分陕北民歌和草原民歌如果不作说明是很难分辨出它到底是哪一种民歌。可见两种文化的交流达到了水融的程度。

3 陕北民歌的鼎盛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是陕北民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先是党中央来到了陕北,陕北成了解放区,与此同时包括冼星海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涌入陕北。抗战时期陕北是党中央指挥抗日战争的总后方。紧接着陕北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切使与世隔绝的陕北门户大开,陕北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接纳了来自各方的进步文化,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歌创作热情。陕北人民先后创作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东方红》、《兰花花》、《南泥湾》、《翻身道情》、《高楼万丈平地起》等一系列民歌,这些民歌经过音乐艺术家们的加工处理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顶峰。爆发后,陕北民歌遭到了强硬打压,从此沉寂下去。

4 陕北民歌的现在和未来

可以这样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在跟黄土地长久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作品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陕北人一旦离开了黄土地就失去了民歌创作的灵感与源泉。随着西部大开发潮流的涌动,陕北大地也融入祖国城市化、现代化的洪流中。随着陕北农村人口的锐减,陕北民歌的沉寂就不可逆转。这就是像李白一旦被请进皇宫就失去诗歌创作灵感一样。尽管有一些音乐人士走村串户到民间采风,也创作了一些民歌,试图通过此举扭转陕北民歌的颓势,但终归形似而神不似,只能称作陕北人创作的歌,而不能听陕北民歌。虽然其精神可嘉,但这是抱残守缺式的怀旧,亡羊补牢般的挽救。陕北民歌是特定的时间空间的产物,随着时空的变化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点就连从陕北走出去的一些歌唱艺术家也深信不疑。

当然陕北民歌的衰亡并不意味着陕北人文化艺术创造能力的没,或许在某一个时期陕北爆发某一种艺术创作的热潮。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浅谈初中思品课新程标准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