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语文正名的必要性

时间:2022-07-15 05:02:24

浅谈为语文正名的必要性

【摘 要】无论是从规范角度还是从发展眼光都要求我们给我们的母语课程一个明确合适的名字,清楚明白地告诉世人我们母语课程在国人成长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让母语的尊严得到重视,让母语学科教育的特点得到进一步明确。可见,为语文课程名称正名是有其必要性的。

【关键词】语文 正名 华语 必要性

五十余年来,“语文”作为母语课程的名称已被人们熟知,但随着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母语课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有必要重新确立母语课程名称。

一、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语文”改名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型的国际环境使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将日益频繁,而各国人员往来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语言交际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强调:21世纪,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掌握三种语言―――除母语外,必须还要掌握两门外语,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得进一步走向世界,得跟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打交道。这要求我们在考虑汉语母语教育的问题时,不仅要着眼国内还要放眼世界。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对于每一种语言的教学,其课程名称应该有区别于其他语种的明显标志,以免造成混淆。从世界其他语言的母语教学来看,大都以语种作为课程命名。然而“语文”不具备区别于它种语言教学的特征,在对外交流中造成了不便,迫使人们不得不采取比较明确的称谓,即加上国别。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母语教学研究学术刊物《语文学习》,在对外发行中不得不在前面加上表国别的chinese。

“语文”改名是顺应汉语走向国际化的需要。纵观现代历史,世界上有过两次“汉语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力崛起,世界上再度兴起“汉语热”,至今方兴未艾。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中国问题专家麦杰斯在BCB互联网站中预言,在十年内,中文将是万维网(wordlwideweb)上最常用的语言。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3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学习中文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而母语教学课程如何定名,直接关系到它能否更好地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语文”作为课程名称不仅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具有明显的内向性。我们对它的理解尚且众说纷纭,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准确把握它的含义就更为困难。

“语文”改名也是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语文”不能与外国语教学区别,需要改名。随着国力的强盛,我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开设了多种外语课程,这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名称应具有区别,于其他语种教学的明显标志。其次,“语文”不能与少数民族语言区别,需要改名。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56个民族使用近80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其中22个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有自己的文字,还有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合起来新老文字40多种。为了加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所必需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一贯是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帮助他们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地区轰轰烈烈开展了民汉双语教育,他们的语言课除开设通用语汉语外,还开设了一种或两种民族语言课。也就是说,在我国,作为汉民族母语课程的“语文”和许多其他兄弟民族母语课程是同时存在的,如蒙古族有蒙古语文、苗族有苗语文等等。但我们在给汉语母语课程定名时,与蒙古语文、苗语文同是属概念的汉语文却以一种概念“语文”出现,缺乏限制定语,忽视了其他民族语文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其他民族语言的不够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将“语文”改名为更能体现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更能体现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的名称。

二、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要求“语文”改名

首先是“语文”的内涵不明、外延不清要求“语文”改名。早在1993年,《毕节师专学报》第一、二期合刊上曾刊登过李廷扬老师的一篇文章,题为《语文,一个没有灵性的混沌符号―――应为“语文”正名》。文章一开始就说“语文是一个混沌的符号,一个以往历史的标记”,接下来分析了它“首先是外延不清”,然后指出“内涵自然不明”,因而“难以确定它的研究对象”。 “语文”名称容易产生歧义,导致人们对汉语母语课程实质产生多样性的理解,混淆人们视听,从而导致对汉语母语教学性质、范围、任务、目标认识的混乱,以至于“少慢差费”现象愈演愈烈。“‘语文’这一名称含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造成了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混乱状态。” 特级教师钱梦龙最近撰文对此状况表示忧郁。他说:“什么是‘语文’变得有些糊涂起来了。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但如今却有些不清楚了……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一直以来,正是这种“说不清”的可悲可笑局面导致了汉语母语教学实践的无所适从,出现偏差。比如有些汉语母语教学轻听说读写训练(尤其是轻听说训练),将语言课时而上成文学赏析课,在教学实践别强调形象思维,尤其是情感的熏陶,主张学生用品味、欣赏的态度来学习母语;时而上成文章分析课,特别注重篇章知识和写作知识的教学,大量引进文章学和写作学的内容,非常注重文章的结构、层次、章法和中心思想的教学……这偏差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加剧汉语母语教学的少慢差费。其实,汉语母语课程的实质就是全面进行汉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如果能够确立一个与课程实质名副其实的名称,就不容易造成这些偏差。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发展要求“语文”改名。母语课程自改名“语文”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本质不断探索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到目前已积累了许多新的成果。一方面,汉语言尤其是现代汉语言的学习己成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而现代汉语言的“语”和“文”己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造成的“语”和“文”的组合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要确立更科学的课程名称。当今的汉语母语教育对“听说”教学十分重视,提高到“口语交际”的高度,有强调“文”即读写之嫌的“语文”不适应教学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母语课程除学习口语、书面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外,增加了新的任务,如综合学习等。同时,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决策权限的均衡化,以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加强,汉语母语课程中将会出现丰富多彩、名称各异的下位课程,如文化论著与专题、新闻与传记等。而含义为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文”不能很好地涵盖所有这些内容。另外,人们开始认识到汉语母语不同层面的教学要素有融合的必要,“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然而事实证明,“语文”名称导致母语课程这些教学要素的各自为政,无法整合,因而需要重新确定一个更具包容性、融合性的课程名称。

总之,为了我们母语课程在国人成长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让母语的尊严得到重视,让母语学科教育的特点得到进一步明确,我们必须为母语正名。

【参考文献】

[1]李俊.取消”语文”――为我们的母语课程正名[J].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7(1):70.

[3]李延明.“语文”含义并不清楚[J].中学语文教学,2001.

[4]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5一116.

[5]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

[6]周有光.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郭熙.海外华语教学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上一篇:广西与东盟英语区国家英语教育合作的发展思路 下一篇:改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