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小学语文朗读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10 02:07:29

浅谈加强小学语文朗读的必要性

【摘 要】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看轻朗读训练甚至被忽略的现象,而小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背诵等形式,才能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对其指导与训练。本文在以下四点中来谈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得好,“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这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所在。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朗读的巨大潜能,热情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内化”和“运用”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更加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梯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训练有助于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理解所读的内容,全身心投入,将自身感情融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以准确地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经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学生就能在自己的感情朗读中,把对所读材料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形成自身独特的言语风格。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让学生多读,就能使学生的语言不断规范,不断丰富,不断生动,就能让学生用朗朗的读书声,去拨动学习的琴弦,进行情感共鸣的美妙交响。

三、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孩子梦幻般彩色的想象、汉语精彩美丽的语言模块、诵读的语文味,这些都是学生阅读思维形成的基础。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让他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味作者写作的目的 ,以及事件发生过程中各途中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朗读训练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它们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对句子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唤起对大自然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是因为朗读能带给小学生诸多益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当然,一种好的习惯是不容易养成的,它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引导: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本身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4.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本身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本身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5.自读中感知,讲究量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总而言之,朗读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特点的差异,对于不同层次和年纪的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训练侧重点要有所不同,但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为今后更高阶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思考 下一篇:网络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