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水洪拳之源流

时间:2022-07-15 04:16:32

一、洪门拳与洪家拳

清初,万五达宗张木始创洪门,组织中有不少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因此,洪门中人擅武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洪门拳,典籍作了记载,“一说在反清斗争中不少组织均称洪门、洪邦,此拳为他们所演练而成”。

而洪家拳则是由洪熙官集少林拳、白鹤拳和象形拳之长,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比洪门拳的出现晚了一百多年。关于洪家拳,典籍记载为“又名洪拳,广东南拳流派之一,居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之首”。

洪门拳与洪拳是现在混淆得最严重的问题。由于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前朱福一直以授拳为掩护,从事天地会活动,天地会起义的骨干成员朱子儒、朱美、杨升郎、陈金■、郑金星、周春、侯陈带、林大年、练四虎、巢润章等人均是洪家拳的著名传人,自然把拳术带入那个时期的洪门,训练亲兵死士,但是这一时期洪门中还有不少其他门派的高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琼花会馆的李文茂,他是公认的咏春拳高手,另外蔡家拳、佛家拳等拳术亦在洪门中流行。

蔡九仪始创的蔡家拳比洪家拳在广东流行还要早上百年,洪熙官的祖父洪德源的师傅,即花县赤坭镇田心村人麦福就是个中高手,早在洪家拳开始在花县流传之前,蔡家拳就已经在当地流传。很多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的花县籍将士精通蔡家拳,至今该拳种依然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乡村之间流传。

太平天国灭亡后,李秀成的儿子,洪门中人李大和尚隐居香山斗门银坑,并在当地传授佛家拳法,使该拳种在斗门一带开枝散叶。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赵伟强老师就是这个流派的传承人之一。由此可见,洪门中人并非只是练“洪拳”的。那么洪门中的“洪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里引用朱子儒的事例来说明当时的历史状况。1852年,朱福被杀,朱子儒带领众人与官府交涉,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最后官府同意赔款,重修被焚的祠堂房舍。其实,对朱子儒等人而言,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造反是迟早的事情。这样,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尽快培养具有战斗力的有生力量的难题,就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按照洪家拳练习基本功扎马扯拳三年、十年一个训练周期的原有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传统武术界形容的“练三年洪拳的打不过练三年蔡拳的”,指的就是洪家拳对基本功的要求严格,耗时相对比较长,习洪拳者在训练周期短的情况下与同时学习其他拳种的人较量就会吃亏,所以又有“洪家讲桥马,蔡家重快打”、“洪家桥马、佛家快打”的说法。于是以洪家拳的桥马起势加上蔡家拳的快打或者佛家拳的快打而组成的新型组合方式就在“全胜堂”开始尝试,第一个套路的名称就叫“洪头蔡尾”。六和镇天地会首领翁芹芳在“全胜堂”学得这路拳法,并在下属的会众中推广,这个套路在今天的六和镇乐屋村、大塘镇到庄村等地依然流传。后来,这种能够满足当时武装斗争需要的组合方式迅速发展,涌现了十字扣打、梅花扣打、四门八肘、雪花盖顶、猛虎下山、夜虎出林、大洪拳、小洪拳等拳术套路,这些套路目前在花都区的莲塘村、大华村、民主村等乡间不乏传习者。

近代“洪头蔡尾”的典型当属周龙、周彪、周田的“周家”。周龙是洪门中人,所以他在编排套路时将洪门的联络手势“凤凰三点头”作为起势,并将整个运动模式定义为“快手洪拳”,“周家”的影响力遍及两广和海外华人社区,拥有大批传承人和爱好者。林世荣在《虎鹤双形拳》一书中注明:“……前用洪家三剪法,后以佛家罗汉拳法,此乃虎鹤双形之大略也。”

虽然不少民间老拳师认为洪头蔡尾、洪头佛尾不属于洪家拳,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岭南洪拳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充分表现。就如典籍所记载的“此拳原有四平六镇、三箭、铁箭、十形等套路,后几经传播改进,又有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等”。我们只需要了解洪拳流传体系中的每一个套路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以及形成的历史背景就已经足够了。

二、三水洪拳相关的历史人物

洪熙官

洪熙官(约1724年-1814年),本名锦熙,字孔臣,熙官为其乳名,广东花县赤坭竹洞村猪腰岭人。是“南派洪拳创始人。传说是福建茶商。另说为广东花县人。福建少林寺门人,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后在广东授拳”。在朝廷禁止民间习武的年代,为了不连累家人,洪熙官只能以乳名行,并以父亲经常到福建漳州一带采购茶叶为由而对外宣称自己是福建茶商。

“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在新民埠、赤坭、炭步、李溪等地设有武馆,盛极一时”。由于洪拳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符合当时的民风民情,故其一经创立就迅速传播,遂成为传习者众多的广东武术五大名家之一。

洪熙官晚年隐居香山县小榄镇,去世后,由他的徒弟陈东发和章锃将他安葬于大榄岗(今中山市小榄镇飞驼岭)。有关他的故居遗址和墓地的考证过程已详尽记录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武术纪录片《洪拳・大名堂》之中,本文不再赘述。

骆日成

骆日成,岭南洪拳“前五虎”之首,绰号“大头日”,生卒不详。对于他的习武经历,花县的地方志作了这样的记载:“关帝庙位于文武庙后面,是贫苦失业游民和乞丐集居之所。传说雍正年间,少林拳师洪熙官在清远飞霞洞抗清活动失败后在此设馆授徒,莲塘村青年骆日成是其首徒。”

在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大头日”的故事依然广为流传,他的故居也保存完好,他还是长篇武侠小说《南少林恩仇记》(我是山人著)中“大头成”骆成的原型。他的后人骆国成等人已经不再习武,但对其祖上的事迹依然津津乐道。骆日成昔日并非以授徒为业,除了郑绍忠之外,他的武艺只传村中子侄不传外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今天莲塘村流传的洪拳已经不是当年骆日成的三展拳和铁线拳,而是洪头蔡尾形式的洪拳。

朱福

朱福(约1772年-1852年),花县新民埠朱村人,是洪熙官的第一批徒弟,岭南洪拳“前五虎”之一。朱福曾经参加由陈烂屐四领导的嘉庆七年惠州博罗天地会起义,失败后,逃回花县,在炭步、李溪等地设馆授徒,以教习洪拳为名,继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是广东天地会早期的核心人物。“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入侵广州,朱福义愤填膺,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杀敌,便叫朱子儒与收山徒弟杨星郎(花名‘歪口郎’杨屋人)带领花县天地会众参加平英团,在牛栏岗及包围四方炮台之役,立功不少”。

1852年朱福遭官府以反清罪杀害,同时村中部分祠堂房舍亦被焚毁。

朱福同时也是岭南洪拳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门徒众多,著名的有儿子朱子儒,侄子朱美,以及杨升郎、“火烊雄”、陈金■、林大年、练四虎、巢润章、赖汉英、赖汉光等人。其中杨升郎在天地会起义失败后带着朱福留给他的八十多斤重的关刀和腰刀潜回家乡花县狮岭镇杨一村,先是到清远一带设馆授徒,后来回到本镇的罗仙村、花山镇大珠村设馆,徒弟中有花县著名的武举人欧阳清等人。因此,朱福一脉流下的洪拳系统性保存比较完整,拳路有铁线拳、三展拳、快拳、连桥拳、追打拳、罗汉金刚拳,器械有“关公斩蔡阳”刀法、红缨枪、单刀夜行、双腰刀、长棍、大耙、横头凳、挑仔、锄头等套路,现今依然在杨屋村、五星村流行。

谭敏

谭敏(约1778年-1854年),番禺北沙塘村人,岭南洪拳“后五虎”之首。谭敏幼承家学,其祖父谭义均早年在广州海幢寺跟洪熙官、感法习武,回乡后将武艺教给儿孙。后来谭敏在南海冯冲金山寺跟洪熙官学习“落地生根”和“铁指”绝技,壮年时总结了长期习武和与人较技的经验所得,增删了洪家三展拳,开创三展拳谭家流派,遂成岭南洪拳一代宗师。

谭敏一脉的洪拳拳械套路计有三展拳、铁线拳、千字拳、铁包金棍、八卦棍、关公斩蔡阳刀法、双刀、大耙、横头凳、挑仔等,今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沙龙村和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依然流行,他的直系后人谭瑞祥武艺精湛,甚有名声。

谭敏虽然生活在乡间,但并不务农,而是以收“番摊”和斗蟋蟀场的保护费为生,他有两个帮手,也是他在村外教的徒弟,一个是龙归镇沙亭岗人周春,另一个是清新县太平镇旺鳌岗人侯陈带。谭敏没有参加天地会,但他的这两名弟子却是广东天地会的重要人物,1854年农历六月中旬,周春夫妇在家乡揭竿而起,侯陈带的“同庆堂”亦在家乡响应义举。后来周春的“花旗军”并入了太平天国,他本人也以显赫的战功获封怀王,太平天国灭亡后不知所终。侯陈带在广东天地会起义后期因独力难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改名为侯勉忠。

陈金■

陈金■(1820年-1865年),本名泽,三水县范湖镇清湖村人。年少家贫,入箍桶铺当学徒,稍长,到朱福设在当地的“全胜堂”武馆习武并加入广东天地会。箍桶铺老板去世后,金■承继其遗产,大力资助天地会发展,因此成为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

朱福年事渐高,遂将武馆交由儿子朱子儒打理,金■由于全力资助,后来成为武馆馆主,朱子儒则担任教头一职。“全胜堂”表面是武馆,其实是天地会的一个堂口,秘密训练反清复明之士。金■为人侠义,武艺高强,与郑金星、周春、侯陈带并称“四大金刚”,故亦有书籍称其为陈金刚,这也是“金■”二字之来由。然则四人之中,也只有他一人被杀。

1854年6月26日,陈金■在范湖筑坛起义,带领“全胜堂”七八十人攻占芦苞都司署。东征西讨中,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中的主要力量。1857年农历十月,金■在广东怀集建立大洪国,自封“南兴王”,1865年10月26日,被郑金星、陈瑞焘、甘文鉴等人设计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王妃和朱子儒。

郑绍忠

郑绍忠(1834年-1896年),本名金星,字心泉,绰号“大口金”,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人。金星家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少年时为生活所迫,到花县赤坭镇莲塘村帮人耕田种地,因其身材高大且任劳任怨,为东家所喜,并被骆日成收为徒弟,劳作之余,苦练武艺。

金星参加了陈金■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从粮官、先锋,一直做到大洪国的大元帅。降清后,从安勇营千总到最后官至两广水师提督,领兵部尚书衔,赠光禄大夫。关于郑绍忠与陈金■的关系,他的直系后人说是表亲,但不少知情者都说陈金■是他的舅父。

三、三水洪拳的流传状况

(一)早期的流传状况

从目前传世的史志典籍中,没有查找到洪熙官在三水教授洪拳的相关记载。在2011年底的一次洪拳研讨会上,来自肇庆市的百年红船世家“西江■仔记”的当代传承人陈志强师傅说,洪熙官离开金山寺后,并不是直接到鼎湖山避难,而是先在三水西南镇的唐家村居住了一段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父亲陈峰峡曾到唐家村探访,村里的长辈将洪熙官使用过的一把茶壶送给了他的父亲,可惜这把茶壶在“”期间被红卫兵抄走后不知去向。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笔者的学生李栩劲多次到访三水区西南街道唐家村,向村里的老人和知情者询问当年洪熙官在该村生活和村里洪拳的流传状况,但他们对洪熙官是否曾经在唐家村隐居的情况并不清楚,村里还有人练习的工字伏虎拳和虎鹤双形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里人到广州西关打工时在武馆学会后带回村里的,在此之前村里并没有洪拳流传。

故老相传,朱福曾在赤坭、炭步、李溪和自己的家乡朱村开设武馆,为了便于发展周边地区的民众加入天地会,他还在靠近四会、南海、清远的三水范湖开设了“全胜堂”武馆,除了三水本地的陈金■、钱登、卢伟、翁芹芳等人,还有四会的陈水、苏程、练四虎、胡得广、吴万,清远的林大年、巢润章,南海的陈亚满、陈亚沛、陈亚池等人都曾在武馆内学艺。这些洪门中人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除了自己练就一身过人的武艺,还积极训练有志之士,为武装斗争培养有生力量,这样就为洪拳的迅速发展传播提供了机会。

(二)近、现代的流传状况

据《三水县志》记载:“抗战前,县内拳师有:旧三水城邓应、西南镇■仔记(陈武烈、陈飞凤)及其妹陈帼英、邓(锦)涛、邓(容)满和邓虾(女)、邓飞凤;陈斗、胡奇彪;抗战后有刘桂及芦苞圩的徐芝甫、姚二、梁获舟等人。有些拳师兼教舞狮,多数兼医跌打刀伤,走江湖卖武卖药……”在此,我们大约可以了解这一时期三水武术的总体状况。

西南镇■仔记武馆

陈飞凤、陈武烈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父亲陈树培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沙浦村,八岁入红船戏班学艺,师承“缠脚胜”,擅演武戏,精通铁线拳、密展拳、五形拳、雪刀、十字梅花双刀、青龙偃月刀等洪拳拳械套路。满师后,征得师父同意,以这对孪生兄弟为记另立门户,取名“两广省河■仔记”红船戏班。树培之妻黄金笑,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一个武术世家,除了拳械套路外,尤擅使一柄东莞大耙。因此这个红船世家的武艺又集两家之所长。

孪生兄弟的老大陈飞凤,是陈树培的第三子,自幼随父母习武,成年后曾到福建少林寺学艺,练就一身好武功。他以一对双镖、一把七星刀、一条五节钢鞭威震武林。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曾夜摸敌营,孤身手刃六个日本鬼子,堪称英雄虎胆,其故事流传至今。他所练的武术功法是“心眼合一肘劲镖、雪花飞舞藏金刀、腾空腰折龙点水、昂龙反水一秒钟、毒蛇吞雾倒插花、混龙横扫盖青天……”等,西南镇■仔记武馆就是由他主理的。

陈帼英是陈树培的二女,武林称之为“豆皮妹”。身材高大、眼如铜铃、酷似男儿的她也自幼随父母习武,以一对柳叶双刀、一条夺命响铃绉纱带享誉武林。早年在西南镇■仔记武馆授徒,后来在白坭卫生院当跌打医生。1959年秋,在广东省武术比赛上荣获老年女子组冠军,并执教三水体校武术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邓龙、邓锦涛、邓容满、邓镇江

这是一个武林世家中的三代人,从他们的高祖邓瑞昌在家乡南海县和顺的冯冲金山寺跟随洪熙官学拳起,洪家拳就一直在这个家族内流传。威壮公是瑞昌公之子,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成年后,以经营木屐店为生,闲时带着儿子邓龙一起练武,并将一身武艺悉数传授,使年轻的邓龙以洪家拳的拳、棍享誉羊城,被时人称为“岭南棍王”。

从《广州市志》、《三水县志》等大量的史志典籍中我们都能找到邓龙师祖的相关记载。清末民初,广州市大塘村的乡绅们就礼聘他到村中设馆授徒,从此洪家拳在当地流传上百年。大塘村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宴请邓龙的儿子邓锦涛老师到他的“观荫别墅”授拳,还将邓家秘传的刀法引入军中,成为上阵肉搏的“必杀技”。改革开放后,大塘村的父老们再请邓锦涛老师的儿子邓镇江到村中执教,延续了大塘村与邓家祖孙三代上百年的交情,也因此成就了一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岭南武林佳话。

邓龙师祖早年曾在三水县的西南镇设馆授徒,并在河口、白坭、芦苞等乡镇设有分馆。1923年邓锦涛老师正式被三水县政府礼聘为武术老师,在当地的学校、社团传授武术,有诗赞他“少日声蜚三水口,壮年誉满五羊城”。为了充实自身的武术修养,邓锦涛老师还不断向名家们请益,系统学习侠家拳和杨式太极拳(杨守中先生亲传)。新中国成立后,受广东省体委的委派,到北京学习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从此致力于推广普及工作,尤其是24式简化太极拳在广东省内各地的全面铺开,他可谓不遗余力。德高望重的邓锦涛老师还曾担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社会公职,并有《侠家拳》、《南少林十三枪棍法》等武术著作传世。

自幼习武的邓镇江老师在1960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武术运动会上荣获男子南拳第二,在1964年举办的全国十九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上荣获乙组全能第一名。1973年邓镇江老师执教三水体校,正式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学生梁小婉当年就荣获一项全国第一,不少学生在省、市武术比赛上获得优异成绩,为三水武术运动的发展贡献良多。

邓容满是邓镇江的堂叔,武林人士多尊称他为“满叔”,青壮年时期就以一身过硬的功夫被广州市内多个商会礼聘为武术教练。他经常到三水协助兄长开展教学活动和到各乡镇表演武术、醒狮,以撞捶、拳拆、散手、罗汉双刀、十三枪棍等家传洪家拳械著称。

六和镇乐屋村

乐屋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村落,这里的客家围屋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据传,该村村民乐良潦早年曾跟随翁屋村的客家人翁芹芳加入天地会,成为反清复明之士,并在活动中学会了洪家拳的拳械套路。六和天地会在翁芹芳的领导下加入了广东天地会起义,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乐良潦成为起义军中的勇士,冲锋陷阵,死而后已。起义失败后,他被迫远走异乡,以贩茶为生。

官府对起义者的追杀放缓后,厌倦了贩夫走卒生活的乐良潦回到家乡,务农之余,将所学的蝴蝶掌、洪拳、洪头蔡尾拳、左右六点半棍、双刀、大刀、大扒等拳械套路悉心传授给子孙和村中同族的子侄,由此洪家拳在乐屋村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到了清末民初,村里的乡绅又请来三水当地有名的拳师周荣华和周世昌在村中设馆授徒,教乐姓子弟洪拳和舞狮。乐良潦的曾孙乐佰胜除了继承家传的洪家拳外,也到村中的祠堂跟这两位师傅学习伏虎拳、五郎八卦棍和舞猫形狮,集大成后,就在六和、大塘一带设馆授徒。

大塘镇到庄村

清咸丰年间,在清远一带以烧炭为生的洪熙官族人后裔洪胜公从花县赤坭镇竹洞村猪腰岭迁居三水县大塘镇到庄村,在这个北江边上风景秀美且水路运输业发达的地方,娶妻生了五个儿子:伯泉、友泉、允泉、伟泉和贵祥。

洪允泉武艺高强,年轻时参加广西陆军,回乡后担任民团总领,抗日战争期间曾组织村民消灭了到乡里扫荡的日伪军。他的儿子洪志祥自幼习洪拳,成年后在广州市内某药厂工作,后来随厂迁到香港,曾在孙中山国术健身总会教拳并参与拍摄武打片。

洪志祥的两个儿子福和、德和一直生活在乡下,无缘跟随父亲习武,长大之后,兄弟二人就和村里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一起凑钱请六和镇乐屋村的乐佰胜师傅到村里设馆教洪拳,一学就是十五年时间,并供养师傅直到天年。他们和当地的拳师们素有往来,尤与乐屋村、豆地脚村、大头岗村的师傅们感情甚笃,每年过年的时候,这三村的师傅们就会各组一棚狮到兄弟二人家中舞狮拜年,传统氛围非常浓厚。

六和镇邓边村大头岗村

提起六和镇邓边村大头岗大二村的钟成就老师傅,当地的拳师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钟师傅10岁就跟人学洪拳,14岁跟四湖街教门白录先生门弟钟志和师傅系统学习洪拳,19岁再到广州海幢寺跟随李北师傅继续深造。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刻苦的训练,武艺高强的钟师傅30岁就在六和镇开馆授徒,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六和镇创办“雄英堂”,以“群英狮”闻名三水。

改革开放初期,武术热潮涌起。1980年至1988年期间,钟师傅带着儿子钟锦良和几个徒弟在六和、芦苞、肇庆迳口重开武馆,那个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还雄风不减,代表三水县到广州、佛山、顺德、中山等地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1985年参加广东省武术比赛,荣获老年组1金2铜3个奖项。当年的奖状、奖章均由三水县体委保存。

钟师傅传授的洪家拳拳械套路有小洪拳24点、76点罗汉拳、108点大洪拳、五形拳、太子担旗棍、金鸡拾谷锁喉棍、罗汉八卦双刀、倒插金叉罗汉扒、横头凳、关刀等,另外还有一路莫家拳的拳法套路。

由此可见,近代洪拳流入三水的途径可谓五花八门,无法一一叙述,总而言之,三水是一片藏龙卧虎之地。可以说,三水洪拳过去的辉煌是先辈们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创造的,他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流传于世,而它的未来必将属于辛勤耕耘、默默付出、不懈努力的守护者。我们衷心祝愿三水洪拳的明天光辉灿烂,前程似锦。

上一篇:个体化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 下一篇:87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