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好地理新课标下的活动题

时间:2022-07-14 11:53:10

如何利用好地理新课标下的活动题

目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新课改的核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以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题正好反映了这一理念。如何把这些新鲜、活泼的活动题用好、用活,增强地理课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地理课的时空界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成为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四册中的活动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读图认知题、计算分析题、手工制作题、知识连线题、比较分析题、填表题、探究题、绘图题、综合实践活动题等九类。这些活动题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突出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特点。那么,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活动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一、在学案设计中,用好活动题

把活动题作为设计学案的中心,使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自主学习有章可循;突出活动题在课本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知识,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日本”一节的活动题:1.日本领土主要由哪四个大岛组成,其中哪一个岛面积最大?2.在图上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和日本海。3.日本气候南北差异大不大,你能说出气候的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含义吗?4.日本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5.日本为什么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矿产?进口的矿产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和地区?6.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些都是课本中的活动题,涉及课文中的全部内容。以此作为学案设计,提纲携领、简洁明了。

二、导入新课时运用好活动题

利用活动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活动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地球”与“水球”这两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吗?以此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思考、寻找答案。

三、课堂教学环节围绕“活动题”来进行

让学生以活动题为指向标,去阅读文字、图片、地图,去主动寻找知识和目标,自己动手制作、绘图、填表、计算、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又增长了能力,使教学达到掌握、巩固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灌输式讲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咀嚼、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想一想,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除了知道夏季太阳高度大、冬季太阳高度小之外,还要搞明白夏季太阳直射哪条纬线,所以气温高。

利用活动题,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动手的习惯,把一些课本上没有或隐性的知识在地图册上找出来,然后总结归纳出来,养成读图、绘图、填图、计算、思考的习惯。

活动题又是学生阅读速度和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活动题完成的质量,反映出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水平。活动题有时也是对课本基本内容的一个巩固,把一些知识巩固性活动题放在最后,可以整理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洲一节活动题:“根椐已学知识列表比较南北美洲的面积、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等。”这道题综合性强,覆盖了本节大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对课文内容的整理与巩固,放在最后进行。

四、利用好活动题,拓展课堂的有效空间

把学生从课堂的知识园地带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的调查、研究,写一些简单的调查报告,从而弥补了课本在实践方面的不足。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视野,激发他们运用课本知识来进行课外探究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活动题:“调查访问或从报纸、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再如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的一个活动题:“搜集资料,举例说明某一个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等等。”它们使课本内容具体化,弥补了课本知识的欠缺,学生也感到新鲜,乐于动手。

总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讨论的真正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让课堂教学实至名归,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崇文中学)

上一篇:可圈可点的《朱子治家格言》 下一篇:把现代教学手段合理用于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