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及资助、教育思考

时间:2022-07-14 10:30:19

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及资助、教育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日益凸显。对这部分学生的资助工作不应只着眼于物质帮扶,还应该注意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资助工作的核心理念。在资助工作中应该体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尊重、关怀与理解。关怀的内容包括物质关怀、精神关怀以及能力关怀。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资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费用实现了由政府完全承担到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担的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学生,以往的研究中往往称之为“贫困生”,但国家已经改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笔者也认为这一称呼更为合理,更具人文关怀。笔者对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心理需求,并试图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做他们的资助工作。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以及与学生访谈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07份,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状况

笔者在调查中将学生的月消费划分为四个等级:400元以下、400~600元、600~800元、800元以上。根据当地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将月消费为400元以下的学生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次调查的107名对象均为月消费低于400元的学生。

调查发现:67.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18.9%的来自小城镇,9.3%的来自中小城市,4.5%的来自大城市。这反映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高校学生中的反映。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又面临着日常生活消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一系列的压力。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要花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的生活。当被问及“你认为经济困难给你哪方面带来最大压力”时,被调查者回答见下表:

(1)生存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时常感受到生活消费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为了钱而从事兼职或者勤工助学等工作,身心疲惫,经常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2)学业压力

家庭的困境和强烈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促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中不乏尖子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出现两极分化局面,即有部分困难学生成绩特别突出优异,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基本垫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教育资源有限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生活困境使他们中不少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去勤工助学、打工,因而耽误学业,影响了学习成绩。

(3)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落后的地区,他们在中学阶段主要致力于知识学习,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薄弱,能明显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另外,当前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某些单位用人制度还不够完善,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存在着靠关系、走后门等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聘就业时主要依靠个人实力,而不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因此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4)心理压力

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经济窘迫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出现心理敏感、自卑、焦虑、孤独、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和障碍。

二、人文关怀的理念

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能够积极促进困难学生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上的扶持是重要的,但如果在资助工程中缺少了对他们的尊重,再多的经济援助也不会打动他们的心,反而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文化素质、精神追求较高的特殊群体,需要层次也相对较高,必要的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需要动机,相对更加强烈的是人的尊严、人格、权利等精神诉求。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1.生存关怀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奖、助、免、勤、贷、补”资助体系,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些政策在现实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能解决部分困难学生基本的生存压力。由于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较大,仅仅通过政府的补助、助学贷款等不能满足所有困难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援助体系,全面切实保障这些困难的学生能够保障基本生存,不被生活的重担压垮。

2.精神关怀

(1)心理健康关怀

调查表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物质贫困进一步导致了思想状况不稳定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2)教育关怀

励志教育。少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社会、政府、高校助学的态度上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接受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困难不是首先想到靠自己解决,而是依赖外界。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认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他们摆脱“自己是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宣传自强精神,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激励他人自立、自强的同时也激发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更加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感恩教育。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接受资助的行为升华为主动回报社会的动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受资助的经历体会到社会上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困难处境,使资助走向“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

(3)能力关怀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关怀和精神关怀,最终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业关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人生的又一次转变。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他们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既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个大概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联系,通过与这些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拓宽实习就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排忧解难。

综合素质关怀。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通过各种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自我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海峙.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J].陕西师范法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03):236-237.

[2]裴沛.人文关怀理念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06):55-56.

上一篇: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的起点、落脚点和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