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时间:2022-07-14 06:52:31

技工院校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围绕药物制剂专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要求,构建校企紧密对接的“两平台、三结合、四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药物制剂生产与药品营销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群,建设以任务为驱动、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药物制剂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实现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新突破。

关键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

一、背景

医药行业维系国计民生,是培养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规模效益快速增长。此外,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政策持续给力。2011年3月1日,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正式施行,该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使企业生产越来越科学规范。2011年5月商务部制定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除了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外,还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医药工业也正面临着由原料药生产到制剂生产的产业性结构调整。随着行业快速集聚发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首要因素,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保证。

浙江省是医药大省,近几年医药经济迅猛发展,呈现出数量加速扩张和质量渐进提升的局面,医药经济总量长期居全国前五位。杭州市政府牵头组织成立杭州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落实有关鼓励新药港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新药港”建设。根据《杭州市新药港企业备案试行办法》,到2011年底,共有8批136家医药生产企业成为杭州“新药港”成员。此外,杭州市药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药品经营企业已由2002年底的846家激增至2011年底的3400多家,数量居全省首位。据调研资料显示,浙江医药企业对一线生产操作、经营人员需求缺口在万人以上,为本专业培养药物制剂生产与药品营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浙江省中职学校示范专业、技工院校品牌专业,药物制剂专业的定位为: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以服务医药企业为宗旨,培养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快速集聚相适应,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药物制剂生产、药物检验、医药购销、中药调剂等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设想

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为重点,构建“两平台、三结合、四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基于药物制剂生产与药品营销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群,构建以任务为驱动、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药物制剂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实现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新突破。

三、“两平台、三结合、四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药物制剂专业积极汲取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构建“两平台、三结合、四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取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实训与车间三结合的培养方式,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药物制剂生产、药物检验、医药购销、中药调剂四个技能方向的教学中。

两平台

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抓住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点,找准校企结合点,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企业派专家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完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派驻技术骨干来学校兼职教学;利用企业平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安排专业带头人到企业挂职,组织教师带课题下企业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并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文化和制度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优势互补。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服务观和责任感,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三结合

(1)教师与师傅相结合: 教师作为指引者在学校中完成教学以外,还要深入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完成教学-调查-反思-再教学的循环教育。通过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药企业实践锻炼,真正参与企业工作,实现教师向技师身份的转变。这不仅可以达到充电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带入到教学工作当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2)学生与员工相结合: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将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委派人员指导实习,对学生实习提出阶段性考评意见。(3)实训室与车间相结合:在校期间主要的实践场所是实训室,学生的角色是模拟企业员工。任务小组成员结合生产任务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定期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带学生去企业车间体验生产,使我们的教学实践内容更加切合企业的需求,真正体现学生的在校实践与企业实践的零距离。

四方向

依据就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认真梳理课程体系,围绕四大技能方向,即药物制剂生产、药物检验、医药购销、中药调剂,完成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1.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来源于企业,并可以随着企业技术发展而动态调整,实现了专业培养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用人需求。针对工作过程,并结合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特点,明确建设思路如图1。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课程体系架构

根据浙江地区医药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相关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定课程体系架构,构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化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架构

五、小结

多年来,药物制剂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已形成了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但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及技术进步,现有课程体系已呈现课程结构与工作岗位吻合度不够、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不够紧密等弊端,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两平台、三结合、四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工种。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使培养学生较好的适应固体制剂生产、液体制剂生产、半固体和其他制剂生产、药物常规理化检测、药品推介、药品验收、药品陈列、中药鉴别、中药调剂等岗位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 涂清林. 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 [J].职业技术教育,2001,6:22-25.

[2] 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10-14.

[3] 吴正红,周建平,平其能.药剂学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药学教育,2005,21(3):13-15.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下一篇:“自主课堂”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