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激发

时间:2022-07-14 04:33:45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激发

摘 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对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更富活力,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对这一现状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去学习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以此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苏教版六年级《安塞腰鼓》的教学,这是一篇画面感极强的文章,通篇展示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豪迈与奔放,然而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很少见过这样的场面,对文本缺乏兴趣。于是,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课前二分钟开始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一群头戴白毛巾,腰缠红绸带的后生们,站在茫茫原野上,鼓声震天,吼声震天……学生课间玩得正欢,突然听到一阵鼓响,不由自主的把目光聚焦在屏幕上,而就在上课铃响起的一刹那视频戛然而止,教师提问:“同学们见过这种表演没有?”“没有。”很多学生都遗憾的摇头。“那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认识这种鼓舞――安塞腰鼓。”只见学生快速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了前边视频的铺垫,学生读起来兴致昂扬,沉浸在文本描述中。这个案例中,教师发挥了教育智慧,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多媒体可以利用其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听觉、视觉和触觉材料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纯粹的听、说、读、写,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Flash播放一幅这样的画面:水面上瀑布倾泻而下,激起一片片浪花,向上望去,水雾蒸腾,当阳光投射过来,那层水雾又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紫纱……在这里,垂悬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和缭绕的幕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壮观形象,而迷离梦幻般的奇景,顷刻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悦耳的韵律,进行配乐朗诵,在语气、语调、节奏上给学生生动的示范,如第一句的“生”字,要重度并拖音,让学生感受紫气袅袅升腾的画面,而在读第三句“飞流直下”时,则语速要快,语势大胆而夸张,给学生以气势磅礴之感,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泛读中,学生饱尝了一顿听觉盛宴,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为接下来诗歌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和表达美。

3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多媒体以其图、文、声、画并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表象,为激发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的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与瑰丽,学生在声情并茂的音画中感受自然的神奇,提高了对文本的个性体验;第二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黄山其他“松”的独特,并让学生结合音画发挥想象,运用文中描述“三大奇松”的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松,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唤醒,纷纷举起了手:“我喜欢这种巨松,你们看它身高数仗,苍劲挺拔,像一个巨人为周围的树木擎起了一片天空。”“我更喜欢这些小矮松,虽然在身高上它并不占优势,但是他们一点也不气馁,一株株苍翠欲滴,顽强而快乐的生存着。”……从学生的表达中,教师感受到了“多媒体”的分量。由案例发现,恰当而科学的运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手段,可以给学生呈现丰富的学习资源,无形中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给了学生一个无限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展开一双想象的翅膀,真正的实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突破。

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把其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也要认识到:多媒体并不代表着一切,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还应当恰当地处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中,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小学,山东 平度266700)

上一篇: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下一篇:基于Android的移动“家校通”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