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考试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14 03:56:16

高等学校考试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针对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简述了美国高校的考试方式,对新时期高等学校的考试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同时认为应构建高校和谐考试环境。

关键词:考试 高等学校 新模式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检查教学效果、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获取教学工作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层次高等教育人才观的提出,传统重理论、轻技能的考试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新时期的考试模式,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导向、教育、激励的功能,同时营造和谐的考试环境。

1 现行考试存在的弊端

1.1考试的导向功能缺失

高校的考试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再现水平的考查,考试内容通常是教师教什么,期末就考什么,考试内容全在书本内,有些教师还在考试前划定考试范围。这样的考试必然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学生违纪作弊,败坏学风和考风,影响到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

1.2考试目的功利化

表现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尤其是将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更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取向,在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的短期虚荣心。教学管理部门应对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程考试情况进行分析,以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形成情况,从而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考试内容简单化

考试内容是考试工作的核心成分。目前高等学校考试内容趋向于简化,局限于测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数理推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偏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智力测查,而不是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试题内容较多地受命题者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试题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使各学科课程的命题考试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剧了学生认识过程的趋同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个性的体现都受到限制。普遍推行的标准化考试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习兴趣。

1.4评分机制单纯量化

考试成绩多采用百分制,很少采用等级制,看重学生成绩的排名。现实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强弱不同是不能单纯从分数中推断出来的,考试的精确量化只能把教学引入歧途。教师给分过高或过低对学生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5考试形式单一化

考试多采用集中的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重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考核。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方法,让学生无法根据个性差异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不利于学生在创新、个性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考试次数多为一次,增加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考试发挥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美国考试模式

美国大学的考核方式比较多样化,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一般很少统考,多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自行组织考核。不同的教授会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

2.1考试(exam)

分期中、期末两次大考,成绩比重约占全学期60%以上。这种考试有两种形式:课堂考试和回家完成的作业。课堂考试,教师一般会告知考试形式、内容、范围等,有时还能携带字典进场作答,类似开卷考试。拿回家完成的考试(Take HomeExam)没有时间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学生根据上课笔记、指定书籍等内容自主发挥。

2.2指定作业(Assignment)

不同的科系有不同方式的作业习题。理工类专业的作业以计算、应用题方式较为常见,文科专业的作业通常是指定阅读和书面报告,较偏评论、分析和表达。除此之外,口头报告(Presentiom)是相对较难的一种作业形式。作报告时教授或同学可以随时打断进行提问,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融会贯通,并且熟记自己所拟的文稿内容。

2.3学期报告(Tempuper)

有许多教授喜欢以学期报告取代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撰写学期报告时,可以随时与教授商讨。如美国林肯大学的学生成绩评定主要由三块组成:第一块,出席和课堂表现,大约占总成绩的10%―20%;第二块,考试成绩,约占总成绩的20%;第三块,主要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包括日常作业和论文报告或课程设计,这部分比重在总成绩中就显得十分突出,大约占60%―70%,至少不低于50%。

美国大学的考核过程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考试中很少搞死记硬背,题目不是很多,但特点鲜明,有较大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有的考试还可提供必要的公式和计算常数,如有些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学生可携带1张A4纸,在纸上事先抄写与考试课程相关的内容,以作参考。

美国的评分机制也更具科学性。学生得到百分制分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和成绩的方差指定成绩B所属的百分制分数段,高于该分数段的百分制成绩为A,低于该分数段但及格的百分制成绩为C,其余分数视具体情况分布给D(及格,但无法选修更高级的课程)或F(不及格)。这种对最终百分制进行调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估计其成绩的相对位置,这种将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建立非线性映射关系的做法,可避免教师给分过高或过低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3 考试新模式需关注的问题探索

3.1注重考试的评价功能。

考试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发挥考试的全方位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考试、实验报告、综述、作业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如广东茂名学院实行的高等数学一章一小考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考试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真实性,是实现考试评价功能的重要途径。

3.2实施多样化考试形式。

应改变目前笔试占主体的现状,多种考试形式综合使用。考试要从平时日常作业开始,多采用其他形式的考试形式,如借鉴西方的论文、小组合作、报告、讨论、答辩方式等进行考核。对与专业结合密切、应用性强的课程,应采用小论文、大作业或其他方式考核(如拟定部分探讨性、研究性课题,通过边学习边研究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专业类课程,要采用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加强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专业、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各类实验课和实践环节,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笔试,也要多采用开卷、半开卷形式。美国一些大学允许学生带已整理好的自己认为考试时有用的资料,这样可以免去记忆大量复杂公式所花费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涉猎,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3.3科学命题考核内容。

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试卷命题中应增加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使每一位学生在解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避免考试中的偶然性。如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类课程,考试内容要在满足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减少直接套用公式的试题,精选一批实际问题作为能力考察题目,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考试中强调能力考核,则必然引导教学走上“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正确轨道。

3.4建立考试信息反馈制度。

考试信息反馈体现考试的真正意义。每学期课程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对考试方式、试题难度、内容分配、试卷总体评价、成绩分布、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价。其目的就是通过对考试结果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学生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练习,使自己在考试中能考出实际水平,使能力与考试成绩相符合;教学管理部门则通过考试信息反馈,相应地进行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考试安排等方面的调整。

3.5加强考风建设,构建和谐考试环境。

和谐考试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人才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的考试风气,既反映了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治学精神,也反映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和管理水平。近几年,违纪作弊的形式日益复杂,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校和谐考试环境的构建。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考试时抱侥幸心理外,监考教师对考风考纪重视不够,不够严肃,任课教师考前划定重点等行为,客观上也为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也与传统考试导向功能的偏差等有关。

斯坦福大学高度信任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考前,学生都会收到书面通知,除了通知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外还写明哪些是可以带入考场的东西,哪些是不允许的。每份考卷的最前面一页,都是一份类似宣誓书的保证书,保证自己明白了考试的规则,并且会诚实地不以任何形式作弊。在保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完成了这个“仪式”之后,就可以开始一般为时两个小时的考试了,大多数监考教师会在这个时候离开考场去忙自己的事情。国内的中山大学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这种被高度信任的情形下,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去作弊。当然,作弊的人还是会有,但是非常少。

3.6增加考试机会,推行免考和重考。

增加考试机会,是体现评价与考试发展的途径,也是构建和谐考试环境的需要。借鉴美国、德国等大学给学生多次考试机会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多次机会。这样可以减少学生面对唯一一次考试机会,从而减少考试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不满意自己第一次的成绩,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再次考试,也是一次完善自我,弥补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的机会。

推行免考和重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程考试压力,科学分配学习时间。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国家(省、市)统考课程,学生参加统考成绩合格,可以不参加课程终结性考试。国内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上实行过级后原来英语课程不合格的成绩可以认定合格,也可以授予学位,但对其它科目则很少有这样的规定。

当今中国高校的考试制度正面临着来自教育界自身及用人单位的不断质疑,要求改变高校考试方式的呼声愈来愈强。我们认为高校应在保证考试制度可靠、有效、公正、实用的基础上,辅以考试形式的灵活多样化,以助于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使高校学生将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之际,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邓再辉.借鉴国外经验改革高校考试[J].当代教育论丛,2005,(11).

[2]赵宏等.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J].未来与发展,2007,(3).

[3]陈霖柏,等.构建高等学校和谐考试环境的思考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4]吴毓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探讨[J].福建论坛,2006,(12).

上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下一篇:如何提高机关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