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创新教育

时间:2022-07-14 01:16:18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创新教育

摘 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创新教育:发挥其感受性,新颖性的优势,激发创新意识;发挥其师生交互设计的优势,获得创新观念;发挥其大容量储存信息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动态功能,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观念 创新能力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敏锐的创造力,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目前的教学就是既教会学生有限的知识,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培养他们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学生知识的创新、学习方法的创新、思维意识的创新,从而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就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感受。

一、发挥其感受性,新颖性的优势,激发创新意识。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根据新教材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与意识的培养。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讲授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虚拟演示,借助直观的视觉效果与音响效果来表达抽象的基础理论;在加快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创新意识。比如在乘方的教学中,如果一上来就用单调的数学逻辑推理,用乘法计算法则的得到过程来得到乘方的计算法则,学生就会觉得逻辑性太强,课堂没有新意,似乎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不符。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放了一首同学们都熟悉的数青蛙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听完儿歌后我让同学们记下儿歌中的各组数据,从中体会小学学过的乘法法则。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呈现生物学中细胞分裂图来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每个细胞每次分裂为2个,2个分裂为4个,不断地继续下去,同样得到一组数据:1,2,4,8……然后我让同学们对比上面乘法法则的得出过程进行思考,得到乘方的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都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情,通过现代媒体帮助同学们进行对比,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乘方的法则,避免了教师单调的逻辑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其师生交互设计的优势,获得创新观念。

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质是新的,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能否有所创新,在一定意义是取决于他有无创新观念和创新观念是否强烈。主体性更是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而成为独立的人,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而淆的知识点,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创新环境,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思维活跃,才谈得上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的交互特性,学生亲身参与,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老师提出的多种问题。它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所收获,更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动力、动流和评价的机会,从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经验,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与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自己主动去发现和创造,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的观念,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七年级的图案设计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由全等图形拼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欣赏,观察。然后发给学生带图案的纸,让学生确定全等图形,并把全等图形剪下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情形下,用实物投影演示教材中的两幅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叙述他们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举行图案设计大赛,通过让学生对多媒体展示图形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设计出有个性的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的观念。

三、发挥其大容量储存信息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现在的教学就是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动流等行为,从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在获得新知识和同时,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探求其中的规律,尝试探求新知,在独立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探究精神,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轴对称现象的教学中,教材上让学生观察了几组轴对称图形,然后又让学生画一画,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轴对称图形有:建筑方面的,食品方面的,交通方面的,动物方面的,等等。在学生通过欣赏,观察,猜想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最后让学生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自己创作对称图形,又通过实物投影把学生的创作展示出来。至此,学生不仅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欣赏、体验中感悟到数学,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发挥动态功能,培养创新思维。

智能,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其中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将学习中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顺利完成。在《圆柱》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圆柱体纸筒,沿高剪开,再展开侧面得到一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底面哪一部分有关?宽又与哪一部分有关?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教师又引导学生逐层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除了长方形外,还可能有哪些图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边用课件展示出)我再提问:如不沿高剪开,侧面的展开图会是什么形状?(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同时用课件一一展示)这样,同学们得到了感性认识,对所得的结论深信不疑,从而引导学生多思、巧思,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树立创新教育的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把握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学生通过实践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课程与教育.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下一篇:论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