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生活与教育

时间:2022-07-14 12:58:12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生活与教育

摘 要:小学生的生活相对简单,对社会的思考还上升不到理性判断、逻辑思考及抽象思维,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必须贴近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把复杂的知识简化为生活中的常识,用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引导教育,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探究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即从生活出发,从体验开始,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进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体验;生活;教育;成长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渗透德育、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行为规范引导和生活能力培养等,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操行和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来分析,小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知识也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可以说生活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就是生活的提炼。新形势下,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来解析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并且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获得成长。

一、构建生活情境,从生活中提炼知识

实践证明,对于小学生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体验其中的道理,感受生活中的真理。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多数都是以学生的视角而采用的社会生活写照或者学生情感体验,但是很多的内容却被老师抽象化、深刻化,而小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整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把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联想到实际生活,能主动地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是自己的主人》一课时,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明辨是非,不盲目的从众,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针对这堂课,对于明辨是非,不盲目从众这个知识点来说,可以选择热门的“中国式过马路”这个话题,这些学生都比较了解,有自身的体验,教学效果会非常的好,老师可以设问,“中国式过马路”,你这样做过吗?对不对?知道它的危害吗?以后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认识到其中的错误,不跟风,不从众,学会自我思考,明辨是非,这样就达到了既定的教育目标。

二、强化引导教育,从生活经验中不断进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拓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赚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成才。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要想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就必须整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让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实他们经历的事情也很多,之所以说他们是未成年,不成熟,那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不会总结和反思,不会品味生活中富含的人生哲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反思密不可分的。其实,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正常的体现,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和挖掘。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可爱的地球》一节时,就可以从学生了解的地球出发,小学生他们通过以往的阅读、影视作品等接触和了解地球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就是本课堂最为有利的资源,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再现出来,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危害,老师引导学生要自觉保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做一名保护地球的“超人”。

三、广开言路,实现生活即教育

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小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大多出自本性,有绝对的“自我”。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尊重异议,要学会尊重学生,恰当评价学生。小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褒奖,他们十分看重老师对自己的看法,为此,老师必须清楚的认清这一点,正确评价。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在纠正时要拥有宽阔的胸怀,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具体的评价中,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个性差异,从精神上鼓励学生。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男生女生不一样》这一章节时,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他们的优劣点,可能有的学生只看到自身性别的优点,体会不到异性的优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异性还不够了解,存在一定的偏见是在所难免的,学生不可当头棒喝,要学会慢慢地引导,让他们通过自身生活和学习中的实例来分析彼此的特点,让他们明白,男生女生各有千秋,各有所长。这样学生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谭英荣.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性[J].现代阅读,2012(4).

[2]陈思韵.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情境化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12(1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高段的作文评改 下一篇:建立高效稳定的院级PA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