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坏疸性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14 08:24:42

中西医结合治疗坏疸性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坏疸性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采集2003年10月——2010年8月在我院门诊就医的坏疸性带状疱疹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西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药合用治疗坏疸性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坏疸性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9-01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坏疸性带状疱疹在临床上则较为少见,因其在年老体弱中发病率较高,症状较重,若治疗不及时,极易遗留有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治疗及时病情较轻的也得年余,如治疗不当可能累计数年,使患者长期忍受痛苦折磨,寝食难安,另外治疗费用较高,更使患者难以承受.真是一人得病,全家受累,故因尽早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作者自2003年10月——2010年8月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2例坏疸性带状疱疹,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摘录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组22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2例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期)。女性16例,男性6例,最小53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68.2岁。其中50-60岁占5例(22.7%),60-70岁占10例(45.5%),70-80岁6例(27.3%),80岁以上1例(4.5%)。

皮损均发生在单侧,其中分布于腰部12例(54.5%),头颈部4例(18.2%),颈背部2例(9.1%),上肢3例(13.6%),外阴1例(4.5%),病程6-15天不等,平均10.5天,临床表现均为沿神经分布的暗红斑上簇集的水疱、血痂、溃疡及坏死,伴发剧烈疼痛(舌质暗红,舌苔白,脉细涩)。15例患者在就诊前均为接受过任何治疗,7例在当地医院曾给予对症治疗,但病情未得到控制,反而继续加重。对照组根据患者意图采用西药治疗,具有随机性。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中药煎剂:板蓝根30g,大青叶30g,鱼腥草30g,黄连10g,虎杖15g,生黄芪30g,续断30g,枸杞子15g,紫草15g,骨碎补20g,龙葵20g,元胡15g,山茱萸20g,甘草10g,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西药:口服阿昔洛韦片,每次0.2g,每日5次,双氯芬酸片,每次25mg,每日3次,西咪替丁0.2g,每日3次,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100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配合使用京万红软膏,外用,每日2次,疗程两周,用药后第7天及第14天各随访1次。对照组西药疗法:口服阿昔洛韦片,每次0.2g,每日5次,双氯芬酸片,每次25mg,每日3次,西咪替丁0.2g,每日3次,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100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配合使用京万红软膏,外用,每日2次,疗程两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疱疹干涸结痂,坏死愈合,疖痕形成,疼痛消失。显效:疱疹干涸及坏死面愈合达7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有效:疱疹干涸达30以上,坏死面有新的肉芽组织生成,疼痛减轻。无效:治疗一周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加重,坏死面继续扩展。

3.2 治疗结果 观察组:疼痛减轻出现最早时间1-3天,平均为1.5天,血疱吸收,坏死面结痂时间为3-7天,平均为4.5天,坏死面愈合,瘢痕形成8-14天,平均为10.2天;其中治愈16例(72.7%),显效4例(18.2%),有效2例(9.1%)。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结束后经一至两个月后复诊,未见有带状疱疹疼痛发生。

对照组:疼痛减轻出现最早时间3-5天,平均为2.5天,血疱吸收,坏死面结痂时间为5-9天,平均为5.5天,坏死面愈合,瘢痕形成10-16天,平均为12.2天;其中治愈12例(60%),显效3例(15%),有效2例(10%),无效3例(15%)。治疗结束后经一至两个月后复诊,有1例复发。其有效率为85%。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初次或原发感染为水痘,常见于儿童,再次感染为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带状疱疹累及局部神经节和后跟以及相应神经节段内的皮肤,故产生神经痛及节段性的、群集的水疱疹,严重者伴有血疱,坏死,造成失明、脑膜炎、运动性麻痹及其他内脏损害。坏疸性带状疱疹多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表现为局部溃烂坏死及所属淋巴结肿大,病程较长,愈后局部皮肤多遗留有瘢痕,疼痛贯穿病程始终,且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皮损完全消退后,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疼痛,此种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之久,难以愈合。中医称为“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中医认为此病多为肝经火旺,脾虚互结,阻于经络,气血瘀阻不通而成,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水行气,扶正祛邪为主,以达到抗病毒,抗神经炎,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修复功能等作用,方中板蓝根,虎杖,大青叶,鱼腥草,甘草诸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学证明这些药均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黄连、紫草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有较明显的促进组织愈合作用,生黄芪能扶正固本,托创生肌,可增强元气,有助于皮肤营养,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现代药理学证明生黄芪,对干扰素具有诱导作用,从而产生抗病毒的功效,并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补体的产生,续断可补益肝肾,促进结缔组织增生,伤口愈合;元胡、山茱萸活血理气止痛,可有效减轻带状疱疹疼痛,同时口服的阿昔洛韦直接作用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高度的选择性,应及早应用,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肾功能减退者需要减量;双氯芬酸属于非甾体类化合物,为一种新型的强效消炎镇痛药,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受阻。药效强,不良反应少,镇痛效果良好;西咪替丁能有效减轻疼痛并缩短疼痛时间;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注射液有保护神经的作用。京万红软膏是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功效,可促进皮肤溃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减轻带状疱疹后疼痛。

本究研表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与单独运用西医治疗,其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5%,说明两种方法对治疗疱疹都有一定功效,但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水疱干涸时间及疼痛时间,促进坏死面早期愈合,加速痊愈过程,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郭文忠,张锡纯.临床应用山茱萸经验述要.中国中药报,1996,9:30第三版.

[2] 武和平.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临床荟萃,1990,2(3):116.

上一篇:中西结合保守治疗高龄消化道穿孔23例 下一篇: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