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时间:2022-08-24 02:35:19

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32-02

布鲁氏菌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鲁氏菌为该病的病原菌,可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为主要特征。布鲁菌病分布广泛,危害性非常大,其传播流行影响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防控,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现将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以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改进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及历年监测数据。

1.2 方法 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血清学监测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2012年血清学监测数据及疫情资料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12年被动监测 2012年,全市共报告布病病人1905例,与去年同期(2084例)比下降179例,下降了8.59%(按审核日期,截至昨日24累计统计)。

2.1.1 地区分布 根据内农牧机发[2010]94号文件,呼伦贝尔市区域划分为牧区、林区、半农半牧区、城区。牧区包括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半农半牧区包括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林区包括牙克石、鄂伦春自治旗、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城市包括海拉尔区及满洲里市。2012年,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按地域类型分报告病例数高低依次半农半牧区1032例>牧区401例>林区373例>城市98例,详见表1。

2.1.2 人群分布

2.1.2.1 年龄、性别分布 2012年1——12月份,人间布病报告男性病例1365例,女性病例540例,男女性别比2.53:1。发病年龄集中于10-70岁之间,占布病报告总数的98.74%。9岁以下也有报告,占报告总数1%,呈现低龄化趋势。布病年龄性别分布,详见图1。

2.1.2.2 职业分布 2012年1——12月份,人间布病报告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占布病总发病数的84.41%,布病职业构成分布,详见图2。

2.1.3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集中在2-8月份,2月开始进入发病上升阶段,到5月份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这种季节性高发与羊产羔季节密切相关,羊的产羔季节多在春季,而人群发病的高峰在产羔季节后的2-3个月左右[1]。2012年,呼伦贝尔市的人间布病病例时间分布刚好与历史资料吻合,呈现了明显的季节性,详见图3。

2.2 2012年人间布病血清学监测 血清学监测采用试管凝集试验作为确认实验。2012年全年,开展人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30544人,血清学监测检验30165人,阳性2705人,阳性率8.97%。与2009——2011年历年相比,阳性率呈下降趋势,P值

3 讨论

通过人间布病被动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与2011年的报告病例数下降了8.59%。虽然疫情有下降趋势,但疫情已经由2001年的11个旗市区发展到2012年的13个旗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按地域类型分,2012年病例分布仍呈现半农半牧区>牧区>林区>城市。职业人群由2001年前,首要发病人群为牧民,转向到目前的首要发病人群为农民。年龄由青壮年向低年龄的儿童及学生发展,值得警惕。人群职业分布特征与按地域类型分布的高低基本吻合。这与全国总体的布病疫情形式也基本吻合[3]。

4 小结

2006年以来的各种布病监测项目的实施,目的是对布病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急性期布病病例的慢性化,进而带来的远期负担成本的上升。同时,降低人间布病病例数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要在控制住畜间布病、改善养殖环境这一源头的基础上,缓慢下降。现阶段应明确布病防控的重点在于遏制畜间布病源头,控制人间布病慢性化。

参考文献

[1] 陈文婧,崔步云,张庆华,等.内蒙古自治区布氏菌病流行50年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1):56-58.

[2] 洪丽云,李晓燕.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115-116.

[3] 李晓棠,李国栋,于秀平.强化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布鲁氏菌病防治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224.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坏疸性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健康教育对儿童腹股沟疝手术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