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众摄影审美趣味分析

时间:2022-07-14 07:23:26

信息时代大众摄影审美趣味分析

【摘 要】文章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对目前中国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进行客观的分析,旨在更加透彻地挖掘广大受众拍摄的图像极其深层意义,目的是对大众摄影的未来发展有所参考和指导,对大众摄影的审美提升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摄影;审美趣味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新传播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介组织内部的沟通流程和机制,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传递和分享信息的平台。图像信息传播和受众接受图像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由此产生了一项新兴的摄影表现形态――大众摄影。风格各异的大众摄影作品在各种媒介中源源不断地出现,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在传播方面形成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大众文化和大众摄影

大众摄影与大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众摄影属于大众文化下的一个分支,研究大众摄影必须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去定义大众摄影的涵盖范围。

(一)大众文化

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学者们纵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市民文化,是“精英文化”之后的剩余文化;还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性的媚俗文化。在此,笔者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先生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以感官的愉悦为目标,更侧重娱乐化、商业化,并不以社会文化传播与人文精神的传承为终极追求;在社会功用上注重个体的娱乐和消费,参与者以个体感官的满足与享受为目标,对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不强;在审美趣味上很少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观念性,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为目标,在作品中更多的体现流行元素,具有时效性,以取悦大众为使命,最终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

(二)大众摄影

目前,随着摄影爱好者的逐渐增多,大众摄影与专业摄影的区别开始变小,专业摄影和非专业摄影的界限也越加模糊。摄影界活跃的不再只是专业摄影师。大众摄影与专业摄影的区别更多的是体现在拍摄的内容上,专业摄影追求的是独创性,而大众摄影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展示出群体化的特征,在某一群体中往往反映出相同的摄影内容与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大众摄影是从大众审美层面出发,群体自觉参与的、与艺术摄影无深层次联系的一种艺术形态。

二、大众摄影的特征

(一)大众摄影具有感官愉悦性

大众摄影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感官愉悦性。因为大众摄影的受众对象是大众本身,大众摄影就不可避免地以取悦大众为目标。大众摄影的感官愉悦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受众情感与精神上的痛楚,获得短暂的、自由的、放松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摄影的感官愉悦性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加广阔的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并能够令受众取得感官上的满足,排除精神上的负担,对于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调节精神和心理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众摄影的感官愉悦性特质造成艺术作品常常为了满足大众视觉感观的刺激,对于光怪陆的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单纯追求感官的。

(二)大众摄影具有商业属性

大众摄影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服务大众是大众摄影的主要社会功用,其表现形式便是娱乐大众,并以取悦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来获取最终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大众摄影的感官愉悦性与商业属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商业化、市场化是大众摄影经济功能的展现,更是大众摄影一种基本的运营模式。大众摄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正是由于大众摄影的商业属性,对于受众的取悦和媚俗文化的消费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最为显著的便是大众消费品位的下降和停滞。

三、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

(一)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分析

当下大众摄影作品的审美趣味还仅限于画面的形式上,追求视觉的震撼力、场景的浩大以及内容的新奇,注重观众感官的刺激和情绪的愉悦。对于画面深层内涵缺乏思考,往往放弃了对于作品审美理想的追求。

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化的传播方式着重强调视觉的感官刺激,一定程度上消融历史意义,降低文化传播深度,从而致使文化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僵化。读图时代到来,受众对于泛滥的图片不加选择进行阅读,过多地追求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不关注画面中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不习惯思考和挖掘,仅仅追求娱乐性消费,从而导致大众审美水平下降,思辨能力停滞不前,更难有道德思考,只是追求感官刺激。

(二)大众摄影审美趣味的发展方向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过程,也是艺术发挥它社会功能和审美教育的过程,而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教育作用只有在艺术的接受和消费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广大的受众在接受某种传播内容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并非理性方面的内容及意义。因此有学者指出,受众在阅读和理解摄影作品的时候,关注的并非是作品传递的信息,而是媒介的形态。因此,大众摄影作品中模式化的风光以及美妙的构图和亮丽的色彩的确可以给大众感官上的享受,并且可以短时间内取得商业上的成就和效益,但并不能经受历史的沉淀与选择,因为大众摄影不能从内涵上有深刻的意义,也无法推动社会人文的发展。

然而,我们在讨论摄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并不能孤立、片面地抛弃题材与表现形式,只是一味地探讨作品背后的内涵意义。因为摄影作品的外在形态是载体,人们对于摄影作品的审美首先是从形式的感知开始,对于摄影内容与思想内涵的体会与深层感受更是对题材与形式的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对摄影作品优劣的评判,关键是作品通过画面中视觉化的场景表现,让受众在欣赏过程中理解和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绪,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再创造,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审美体验或者审美理念。

“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 由此可见,对于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我们还不能要求大众放弃对作品题材和形式的追求,直接去探讨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形式从来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应该既注重摄影作品外在形式、色彩、构图等美感的加强,关注大众摄影作品形式上的审美价值,又要追求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全面地解析和感悟作品,才能够整体上把握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及社会意义。专业的影像制造者应当具备理性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审美需求上满足大众对于审美的欲望,并且刺激大众社会的人文意识觉醒。

四、结语

大众摄影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然而大众摄影的媚俗一面令许多文化艺术人士开始反思。一方面,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提高。信息时代,各种文化类型,不同领域的文化内容相交,文化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然而信息量的增加也给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提升审美能力的平台。广大受众不断的接触这样的文化信息,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当中内容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专业的影像制造者应当进行大量的审美实践,具备理性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审美需求上满足大众对于审美的欲望,并且刺激大众社会的人文意识觉醒,将一些普适性原理、思辨性的社会问题展示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长春市城乡中小学生媒介接触与参与状况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逯明宇(1980- ),男,硕士,吉林农业大学传播学系,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传播。

上一篇:侵权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研究 下一篇: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