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研究

时间:2022-08-01 05:48:00

侵权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研究

【摘 要】可预见性规则已经备受重视并且广泛用于司法实践当中。但是在侵权法领域内的可预见性规则的研究却起步较晚,大多数只体现在英美法系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预见性规则在解决侵权案件的优越性逐渐体现了出来,因此文章主要于侵权法领域内,对可预见性规则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可预见性规则;侵权行为;过失侵权

一、可预见性规则的法价值论基础

可见性规则明确提出了,在过失的前提下,行为人由于做出一定的行为而违反了注意义务,如果这一行为包含在行为人可以预见的范围之内,那么,该行为人就必须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而承担法律责任。反之,如果行为人的某些行为超出了其应该并且能够遇见的范围,那么,行为人此时就不用为自身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一规则,不仅仅对受害人提供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也对行为人的某些不可预见行为给予了说明,体现了社会对正义的需求。

二、可预见性规则的内涵

可预见性是侵权行为法归责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预见性是指:“预先意识或知道的能力,对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产生的损害或伤害的合理预见。”

合理预见,是依据正常人的思维标准进行判断的。行为人作为有正常智力应当合理地预见到他的过失行为会造成对他人的危险,行为人自己相信会发生什么或行为人预见由于他造成的危险情况会造成怎样的损害并不能成为判断的依据。因此,不法行为人而只对依普通或通常经验判断可能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

三、侵权法中可预见性规则的构成要件

(一)可预见的主体。关于可预见性规则主体的这一规定,英美法中一致认为主体应该是侵权人。然而,依照公平、正义的法律原则,倘若侵权行为人事先没有预见并且也不可能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给他人造成不利后果的情况下,那么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则有失法律的公平。在此种情况下,侵权人对于拒绝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就具有了法定的抗辩事由。

(二)可预见的时间。英美法中认为可预见的预见时间是侵权人做出侵权行为前至损害结果发生前的这一时间范围。这一观点有些不妥。将可预见性规则的预见的时间界定为侵权时到损害结果的发生之前,这样侵权人如果预见其行为的损害后果,他将可能放弃该行为的继续或者采取相关措施以达到降低损害结果的目的,从而间接起到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合理性。

(三)可预见的范围。(1)侵权行为人只要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损害,即使该损害发生的概率很低,侵权行为人也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2)可预见性规则不要求侵权行为人能够预见到损害后果的完整范围和程度,只要行为人本身预见到损害后果与现实的损害后果属于同一种类,就应负法律责任。(3)可预见性规则不要求侵权人必须完整地预见到损害发生的具体细节,只要损害的外延是侵权人可预见到的,侵权人就要承担责任。(4)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行为人能预见到他的行为会造成别人身体上的伤害,那么无论这一行为引发的伤害严重与否,都要对损害后果负责。

(四)可预见的内容。英美侵权法中关于可预见的内容并未没有做统一完整的要求,只要求侵权人预见到损害后果的种类和范围即可。侵权人只需要承担其实施违法行为时所能够预见到的全部损害的赔偿责任,而对于没有或者不可能预见到的损害后果没有必要

四、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侵权法中的借鉴意义

可预见性理论无论是在过失侵权的因果关系判断上,还是在损害结果的确定上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规则更好地平衡了遭受损害行为侵害的受害者与实施侵权行为的侵权行为人之间的利益,更好的维护了社会公平。在侵权行为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损害后果比较严重的侵权案件。如果不对损害赔偿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限制,不仅会侵害当事人的权益,而且造成不和谐事件的发生。

从1999年发生在沈阳故宫的下马石碑案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中不难看出,最高院对于二审程序审理中法院借鉴可预见性规则做出的判决书也给予了肯定性意见。由此,适当的引用可预见性规则是可行的。

在过失侵权的判定方面,我国把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懈怠的过失。判断属于哪种过失基于行为人过失是否基于主观预见,再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注意义务进行判断。从而对行为的违法性进行判定。我国的这一做法与英美法系中判断过失侵权的方法有所不同。

在因果关系判断方面,我国的理论近似于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由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价值的判断上,具有同一性、预见主体的相似性、判断标准的相似性等等共通之处,决定了两种理论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许多方面间接地体现和使用了可预见性规则的相关理论,但是并不是完整系统的借鉴,而是比较零散。而且在有关因果关系判断中的介入因素等方面目前并没有完整的分析和相对明确的规定。

而这些却也是我们在研究过失侵权理论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完善并为我所用。

在实践中只有准确拿捏可预见性标准,在侵权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可预见性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范围与被侵权人的受损利益救济的合理化,最终解决惩罚侵权人和救济受害人的统一问题。因此,我国侵权法领域中,借鉴可预见性规则有着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要广泛运用可预见性规则处理侵权领域的案件,对此新的侵权责任法及其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王利明.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3] 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张潇琪(1991- ),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学基本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关于做好宣传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信息时代大众摄影审美趣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