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传帮带

时间:2022-07-14 06:10:09

企业家传帮带

后浪推前浪的创新精神对商业的壮大繁荣固然重要,但另一种力量亦不可忽视―商业队伍自身的相互扶持与提携。

“要控制创业团队的人数,这是创业的最基本原则。而这是我们花了两年的宝贵时间,吸取了血的教训之后才明白的。”中文在线CEO童之磊,在讲起第一次创业经历时仍心有戚戚,“我是摇篮计划的创业者中唯一一个读过MBA课程的。但是真正做企业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够用。那时候我们创始人就有十几个,每天开会到很晚,争论到拍桌子,决策非常之艰难和痛苦。”童之磊是AAMA协会(亚美商会)举办的“摇篮计划”项目的第一批创业者。虽然在MBA学习时,他总拿高分,但理论的死板根本不能应对创业路上的多变。

创业者们的困惑不仅在公司的决策上,在创业路上的寂寞和创业链上信息的缺失,都可能让他们功亏一匮,甚至一蹶不振。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创业失败率高达70%,学生创业失败率甚至到了99%。倘若没有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除了从高科技创业园那里获得的政策信息,创业者在外部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

正是看到这一点,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清华创业园总裁薛军、清华紫光副总裁彭志强以及《综艺》总编郭晋华在2006年年初提出了“摇篮计划”的设想,来帮助新兴的公司。该计划预计在五年内,由业界的代表人物来辅导100位创业者,期望在他们中间能出现一些企业家,他们的公司因为他的创新,或者能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些CEO被他们称为未来的商业科技领袖。

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虽然在GE、德勤这些跨国公司,也会有导师帮助新人的培训方式,但是在中国高科技创业领域,这样的交流方式却很特别。智慧究竟能否在这样的交流中得到传承?创业者有没有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这些导师在付出宝贵时间的同时会不会也有所得?在“摇篮计划”进行半年后,导师和创业者分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高手与高手的对话

“‘摇篮计划’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公益性项目。因为每个人都很忙,所以只能抽时间开会,或者是发电子邮件讨论问题。有一次到晚上11点了,我们还在发邮件讨论摇篮计划的细节,而且每个人都热情高涨。”郭晋华回忆道。从2006年5月开始,颜漏有、薛军、彭志强和郭晋华这四位AAMA的成员,就在为“摇篮计划”亲自写文档、打电话给各大创业园寻求合作……彭志强将它称之为一件“费力又讨好”的事情。

“我们在公司里的事情,有时候可以让秘书和属下代劳,但是有关‘摇篮计划’的事情,就都是亲力亲为,没有人可以代劳的。”彭志强很乐在其中。他说自己是个很认真的人,写PPT、联络人、打电话约面谈等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而颜漏有则比他还认真。“有一次上午他和中石油、中石化等三家公司开会,开完会就和我们讨论摇篮计划的事情。他花在创业者身上的精力,不比花在中石油项目上的精力少。”

导师的邀请、创业者的筛选,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要长期跟踪导师和创业者的交流,并定期举行活动,又是一件劳心且费时的事情。

2006年是摇篮计划的第一年,从2006年4月30日开始,和勤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汉生、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宋军、诺基亚中国区总裁何庆源、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曾之杰、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北京代表处执行董事马坚、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劳伦斯・潘、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以及北极光创投高级顾问杨镭这10位在IT、电信领域最重量级的人物,和摇篮计划的执委会一起,接触并挑选创业者,成为摇篮计划的首拨导师。

包括中文在线CEO童之磊、亿友娱乐CEO马云、互动在线CEO潘海东以及万普世纪传媒CEO黄波在内的17位创业者,与这10位导师结成了一对一的交流关系,他们的交流将持续两年。同时,导师也会就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创业者进行一对多的培训,甚至会给特别的项目进行多对一的辅导。

无论是刚创业一年的黄波,还是连续创业者马云,抑或其项目被各位导师看好的童之磊,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彭志强介绍到,所有的创业者都是由各高科技创业园推荐,再经过导师的面试脱颖而出的。主要的筛选条件是看其本人是否有很大的上升潜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可能性。这批选出来的创业者,他们的公司基本已经度过了生存期,正处在上升阶段,在颜漏有看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

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很多在学校就开始创业,他们具有对行业的专业知识,本身公司也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缺少的就是实战经验。一个历经酸甜苦辣、失败成功的业内前辈,和他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战略的决策,更多的还是人处于各个阶段所应具备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心态。这些都不是MBA课本可以教给他们的。而这些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对新事物的不同认识,又恰恰给了前辈们很多启发。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摇篮计划”更像是两代企业家之间对话的一座桥梁。

智慧更多来自碰撞

“以前和一些年轻的创业者见面聊天,目的很明确,就是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客户。”颜漏有笑着说。而现在,他对摇篮计划中的创业者有了一些牵挂,“第一次见到童之磊是在2005年的AAMA年会上,就是见面打个招呼而已。而现在我会很关心他,因为对他的情况比较清楚了,每次见到他,就会问他项目推动得怎么样了,募资进行得如何?前两天我还将在软银的演讲资料寄给他,给他上市作些参考。”颜漏有不是童之磊的导师,但他表示,两年的培训期之后,相信他们已经建立了朋友式的友谊,有什么困难也会打个电话来咨询一下。

童之磊的中文在线是被众多导师定位特别辅导的项目,他本人也有在三年内进军纳斯达克的信心。但在这个时候,往往容易受到外界机会的干扰,迷失方向。譬如最近他有一个机会收购台湾的一个电子书出版商,能让中文在线的营业额增长到几亿元人民币,这对本身才有几千万元营业额的中文在线来说,诱惑很大。这些导师近期给中文在线做了一次集体诊脉,为童之磊的远景规划捋顺了思路。

而导师与创业者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却是摇篮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对导师和创业者之间交流的跟踪反馈,是彭志强亲自在跟进,“导师有他们明确的义务和责任的,每个月有一次两小时以上的交流这是肯定要保证的。”

“每次见何庆源之前,我都会把要讨论的问题想清楚,并发邮件给他。”马云会不时地找话题去和何庆源讨论,“因为导师的时间都比较宝贵,所以我们就只能见缝插针了。”看起来马云见缝插针的技术很不错,他和何庆源的交流已经非常深入了。

“其实我和马云的行业不是很融合的。马云的交友网站对我来说是新鲜事物,因为我交友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何庆源说,“在我们的工作圈子里很少能接触到这些年轻的企业家,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这些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但是在每次两小时的交流之后,能知道很多新事物,也能找到很多投资的机会。”

马云的亿友网在2006年年初被法国的Meetic以2800万美元并购,由此亿友成为欧洲跨国公司在大中华区的分支机构。所以最近马云在向何庆源学习如何进行国际化的管理,何庆源在国际性大公司,在中国通信行业有18年的经验,如何跟总部沟通,并将产品更好地本地化,都给了马云很好的建议。马云认为:“他并不是要告诉我生意上怎么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为人处事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帮我建立起良好的商业环境。”

上一篇:商学院的设计意境 下一篇:只有天才能发掘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