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诱因及护理

时间:2022-07-14 04:05:45

产后抑郁症的诱因及护理

[摘要]

产后抑郁症,属于神经症性抑郁,典型的常于产后6周内发病。其对产妇本人、婴儿、家庭、社会均有不良影响。其病因是多因素的,人格特征是其发生的基础;在产褥期中,内分泌改变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心理退化现象是其发生的心理学基础;负性生活事件增加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促发因素。本文阐述了产后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中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诱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98-02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它包括发生在产后7d内的轻度的产后情绪低落或产后抑郁,也包括出现在产后2~6周程度较重的产后抑郁症。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两周内发病,4~6周症状明显。产后抑郁症不仅严重危害产妇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1]。本文将从孕产妇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因素及护理措施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理因素

1.1 内分泌因素:研究显示怀孕期间雌性激素及孕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至峰值,分娩后3~5d降至基础水平。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理学基础[2]。

1.2 躯体因素:产妇本身的疾病、休息不好、情绪紧张也是主要原因。有产前并发症的产妇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产前正常者。另有研究表明,分娩时和分娩后的并发症(如死产、难产、滞产)等诱因导致躯体、心理应激增强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症[3]。感染、发热等对产后抑郁症的促发也有一定联系[4]。

1.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如近亲中有抑郁障碍的遗传史和情感障碍史),特别是家族抑郁症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高[5]。目前遗传的传递方式尚不清楚,但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产妇对抑郁症的敏感性。

2 心理因素

2.1 性格与个性:孕妇的性格对于产前及产后身心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产后抑郁症在具有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固执、社交能力不足、内向、情绪控制差、敏感、多疑、易激惹、压抑、悲观、神经质、精神质等特点的孕妇中发病率高。此类孕妇较性格稳定的孕妇更易出现孕期焦虑、孕期抑郁、恐惧分娩、产褥后期抑郁、产后抑郁[6]。妊娠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不同的个性可产生不同强度和不同性质的情绪反应。

2.2 心理特征

2.2.1 孕期的心理特征:对妊娠缺乏足够的知识了解,尤其是初产妇,对妊娠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妊娠期正常的生理反应感到无所适从;同时,担心妊娠有可能带来的意外,担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担心个人形象和体型的改变而丧失人际交往的信心等等。高危孕妇尤其是合并传染病者,担心胎儿发育畸形,害怕药物会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有异常分娩史的孕妇(如宫外孕史),再次妊娠精神更加紧张。而产妇的这种过度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使孕妇产生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感[7]。

2.2.2 产时因素:研究发现产时各种不良因素,如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剖宫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医护人员的态度差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等,使产妇的身心应激进一步增强,促使了抑郁的发生。

2.2.3 产后心理状态:产妇怀孕、分娩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产后她们的情感会较以往显得更加脆弱、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后孕妇常易出现喜悦与兴奋、焦虑和痛苦相交织的心理状态[8]。一方面,初为人母的孕妇极为兴奋,出现不思睡眠的现象;产后的宫缩痛及阴道流血又会造成产妇的焦虑与痛苦;产后,产妇过于关心婴儿,也会导致产妇过度焦虑[9]。另外,产后产妇角色的转换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产妇往往对突然承担的母亲角色毫无准备,而周围的人却强烈期待其母,并且以往对孕妇的情感也大部分转向了婴儿,这点对未成熟的女性是难以忍受的[10]。如出现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等)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3 社会家庭因素

社会及家庭因素的支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对婚姻的满意度等等。产后抑郁症患者多存在夫妻关系不和,产后亲属关心不够,居住环境简陋,家庭经济拮据,夫妻分离,单亲,低学历,低收入等因素[11]。这些因素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易感性。产后抑郁症还与产妇的年龄,民族,职业,孕产期保健,产妇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事件等因素有关[12]。

4 护理措施

4.1 孕期保健:办好孕妇学校,普及妊娠知识,使孕妇对妊娠期出现的一些生理、心理变化有较早的心理准备,对妊娠期的注意事项由较早的思想认识,让孕妇得到足够的有关妊娠、分娩、育婴以及自身护理的知识,从而减轻孕妇妊娠心理反应[13]。白清芬等调查认为,应重点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心理卫生水平。建议在常规的产前检查中,关注孕妇的心理健康,孕期开始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有关抑郁症和精神问题的宣教,宣教途径宜多样化,除由医生讲述外,还应利用书籍、报刊、画册等,让产妇能正确的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正确应对内心的冲突,减少家庭因素对产妇心理状态的不良影响[14]。

4.2 入院后的一般护理:做好基础护理,为产妇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观察孕妇的情绪、行为、思想状况等等。做好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产后恢复,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做好产后、外阴的清洁护理,减少感染,使患者感觉舒适,心情舒畅。国内外多项资料表明,医务人员对产妇的良好态度可以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可缓解产妇的紧张和恐惧,有利于产程进展,增进产妇自信心,减轻焦虑。

4.3 心理护理:讲解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治疗及预防。并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从而矫正其负性心理。同时,注意孕晚期孕妇的负性情绪,一旦发现应给她们以帮助、劝告、指导,对她们进行心理咨询,使其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身心的健康和谐。

4.4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向患者家属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讲解产后抑郁症的有关知识,讲解社会及家庭支持对抑郁症的重要作用,请家属协同护理。

5 总结

关于产后抑郁症的报道很多,但很多都是不确定的,需进一步研究。迄今为止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产前筛选工具对产后抑郁症的预测作用,也没有统一的筛选工具,因此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不完全一致;居住拥挤可作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也有研究认为,住房拥挤受到的照顾比小家庭要周到,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要小;对生男孩的期望程度,有人认为有影响,也有人认为无较大影响,这可能与调查的妇女所在地区及风俗有关;有关产科因素和产后抑郁的关系目前缺少一致的观点,一种认为在分娩中不利因素如早产剖宫产,异常产褥等越多,产妇身心损伤越大,产后出现抑郁的可能性也大;另一种认为,相对不利的分娩过程中,产妇所获得的关注与支持可能更多;也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与夫妻文化程度、职业及分娩时医护人员的态度无关;产前、产时、产后的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随着医学及护理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广大医务工作者除了要解决孕产妇的病理改变,还要顾及到她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运用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以解除致病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上一篇:有机磷中毒病人的护理 下一篇: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