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铅行动”的军事解读

时间:2022-07-14 12:28:41

2008岁末,以色列军队对哈马斯武装组织发起了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打击,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抛开巴以的政治恩怨,仅从军事角度看,以色列军队在此次“铸铅行动”中,战略战术不乏亮点。

针锋相对

据以色列当局称,以军突然发起大规模军事打击行动的直接原因,是哈马斯武装对以色列的火箭袭击。以色列发起“铸铅行动”后,公开宣称的战略目的是解除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实施火箭袭击的能力,所选择的打击目标主要是哈马斯武装组织的军事据点、训练营地以及政治领导人的办公机构。但是,以色列外交部长声称,以色列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的政策就是,向巴勒斯坦的温和派送出胡萝卜,而对巴勒斯坦的激进派挥舞恫吓的大棒。

战略回归

从军事角度看,以色列在“铸铅行动”中回归到“先空中、后地面、空地联合”的战略指导思想。

以色列空军在以色列国防战略中的地位是通过历次战争实践确立的。在这些战争中,以色列空军总是充当先锋,利用其占优势的空中力量首先营造出有利的战略态势,而后实施陆空协同或联合作战,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1981年和1985年以色列空军先后远程奔袭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核反应堆和位于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2004年以色列空军在加沙地带先后两次利用精确空中打击,杀死了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及继承者兰提斯。这几次外科手术式打击,是以色列的情报能力与空军所拥有的精确打击能力的完美结合。从这些作战行动中可以看出,以色列奉行的是一种“空军第一”的战略指导思想,空军始终是以色列国防力量中的主角,在以色列的战略文化中,空军作为“大卫的盾牌”的优越感是无法动摇的。

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以空军却走了麦城。当时,以色列奉行“依靠空中力量制胜”的战略思想。在真主党武装组织突然袭击以色列巡逻分队,毙伤多人并俘获2名士兵后,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以色列空军平均每天出动近200架次作战飞机,对黎巴嫩的基础设施以及真主党的领导系统和军事目标进行了空中打击。但是,以色列空军的大规模空中打击并未能阻止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的火箭袭击,有30余万以色列民众被迫离开其居住和生活的地方,100余万以色列民众不得不因躲避火箭袭击而生活在防空洞中。在空中打击持续两周后,以色列军队才开始投入地面部队并突入黎巴嫩境内8公里的纵深。直到最终停火,以色列空军的空中打击也未能实现最初设定的战略目标,可以说以色列空军首次遭受了战略性的失败。

同样是以色列空军,为什么在装备更先进的情况下却败走麦城?主要的原因是对手发生变化,军事行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对以色列空军来说,以往的对手大多是国家正规军,所进行的战争的类型属于正规战;而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是针对真主党的非正规作战。战略轰炸、空中阻滞等战法,在针对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国家对手时,以色列空军打得得心应手,而在非正规作战中,这种战法就不那么行之有效了。

联合求胜

在对哈马斯发出严厉警告后,以色列军队于2008年12月27日开始了代号为“铸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第一阶段是为期8天的空中打击,地面突击部队在此期间机动至加沙边境的攻击出发地域,待机投入作战。第二阶段自2009年1月3日夜间开始,以色列地面部队分多路攻入加沙地带,军事行动转入空地联合进攻作战。最初的联合进攻作战重点在城镇郊外展开,后续作战将视情突入城区,力求完全消除哈马斯构成的威胁。

以军“铸铅行动”在作战筹划及战术行动上,有一些特点值得注意。

注重发挥联合作战的优势,着重突出空军的作用。以军接受了2006年黎巴嫩战争的教训,避免空军单打独斗,强调了诸军种联合作战。但是,从各作战阶段作战力量的运用重点上进行分析,空军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军战役力量的使用上,空中打击贯穿“铸铅行动”的全过程和全地域;海上力量和地面部队在空中打击阶段主要用于切断加沙地带与外界的海陆联系;地面部队突入加沙地带后,侧重于在主要城镇的郊区遂行作战任务,避免在城区与哈马斯武装进行短兵相接;仅派遣少量特种作战分队深入主要城镇的核心地带遂行任务。以军针对特定作战对象、特殊战区环境而在联合作战力量的运用上进行的协调,称得上是在联合作战方面一次创新性的尝试。

选择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的战斗活动方法。“铸铅行动”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城区进行空中精确打击。哈马斯武装的策略是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在城市平民居住区域内,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与以军进行巷战、使用简易爆炸装置以及频繁袭击以军,力争大量杀伤以军人员。以色列军队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利用人力情报和技术侦察手段等侦察情报的综合优势,在复杂的城区环境中精确确定重要目标(如哈马斯武装组织的军事据点、物资储存仓库、训练营地、政治领导人的办公地点)的位置,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打击。这一方法可以达到多重目的:迫使哈马斯武装为避免遭到精确打击而在城区的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机动,为进一步的空中精确打击和特种分队的作战行动创造战机;迫使哈马斯武装为避免在城区遭到打击而机动到城区以外的地域,为以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创造战机。

加强火力打击的同时,注重达成心理打击效应。“铸铅行动”中,以军非常注重在心理上对哈马斯进行打击,对加沙地带的普通民众施加影响。以色列方面就此采取了多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空中定点清除,震慑哈马斯的领导层。以空军针对哈马斯的政治与军事高层领导人实施了多种空中定点清除行动。2009年1月1日,哈马斯在加沙北部地区的最高领导人扎尔・拉扬在以军的空袭中当场被炸身亡;1月2日夜间,哈马斯武装组织高级指挥官阿布・扎卡里亚・贾迈勒在以军的空袭中被炸受重伤,次日伤重不治死亡;1月4日,以色列对汗尤尼斯城的空中打击将哈马斯指挥火箭袭击的高级军事指挥官胡萨姆・哈姆以及驻扎在该城的特种部队指挥官・伊洛炸死。定点清除行动所产生的震慑作用,将会在军事行动进行过程中和军事行动结束后对哈马斯领导层产生持续的影响并产生一定的内部分化作用。二是以色列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全方位争取国际舆论,强化哈马斯的负面形象,突出以色列发动军事打击的“正当性”,渲染以色列战争机器的威慑作用。以军无人机和直升机投撒宣传品并实施每日3小时间歇轰炸制度,在战区对普通民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攻势,要求哈马斯武装人员放弃抵抗,劝说普通民众撤离交战激烈的区域,通过强化军事行动的危险性和单纯针对性,影响普通民众对哈马斯的态度。另外,以军对哈马斯文化的象征性目标进行打击。以色列空军于2008年12月28日出动6架F-16I战斗机对位于加沙城的伊斯兰大学进行了突击,该大学既是哈马斯政治精英的摇篮,也是哈马斯政治势力的支持者最为集中的区域。

保持两线同时作战能力,确保掌握战略主动权。以色列展开军事行动后,外界普遍认为哈马斯将与黎巴嫩的真主党进行战略协调,由真主党武装在北线展开火箭袭击,使以色列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虽然真主党的确对以色列的北部实施了火箭袭击,但规模有限。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虽然以色列并没有完全达成其战略目的,但军事行动对真主党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真主党对以军的打击能力仍然存有顾虑。

从纯军事角度看,以色列军队的“铸铅行动”优于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但是,以色列发动的军事打击显然无法真正使以色列摆脱其在该地区面临的政治困境,军事打击仅仅治标,未能治本。巴以之间平等谈判是政治解决双方冲突的唯一出路。

(摘自《世界军事》)

上一篇:2009,重读俄罗斯 下一篇:袁崇焕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