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探索

时间:2022-07-13 10:42:44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探索

【摘 要】民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地处偏僻的西部民族地区,更是为缓解“入园难”、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市场化进程中,民办幼儿园逐渐凸显出诸如“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小学化倾向突出等诸多弊端。在当前国家颁布实施的、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背景下,地方政府应承担对民办幼儿园的规划、管理责任,以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民办幼儿园自身应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 可持续发展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06-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策的推行,我国民办幼儿教育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特别是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持续增加。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在转变幼儿园办园体制、大力新建公办幼儿园的转型时期,民办幼儿园依然是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对促进学前教育入园机会均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民办幼儿园在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凸显出了管理混乱、收费参差不齐、“小学化”倾向严重等弊端,对民办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的颁布,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十条》明确指出:“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在新的政策驱动下,有必要探索处于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民办幼儿园科学、健康地发展,为幼儿提供更为优质的学前教育。

一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发展概况

由于地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该个案县域的民办幼儿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于近十年来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目前个案县域共有幼儿园82所(包括非法民办园17所),公办幼儿园仅有4所,民办幼儿园占到幼儿园总数的95%,这就形成了该区域“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可见,民办幼儿园对该区域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本次研究对该县域的61所合法经营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将32所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二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民办幼儿园为缓解“入园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确保了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为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管理水平较高、教育质量较优的民办幼儿园,对地方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然而,该县域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1.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缺位

自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十条》颁布实施以来,对民办幼儿园的各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然而,受到地方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处于“瘫痪”状态,较突出地表现为:(1)地方相关部门没有结合本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宏观统筹民办幼儿园的布局,导致该地区民办幼儿园的布局严重失衡,有些位于偏僻乡镇的适龄幼儿没有幼儿园可以上,而在闹市区却是园所之间的恶性竞争。(2)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重在监督,没有对民办幼儿园的真实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如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亟须解决的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

2.民办幼儿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民办幼儿园作为市场化的产物,决定了它是由主办者自主经营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由于主办者个体的办园动机、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等存在差异,导致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从民办幼儿园的硬件条件看,园所之间的环境创设优劣差距甚大,有省级A类一级示范园,环境舒适、光线明亮,玩具、教具种类丰富;也存在大量环境恶劣的小作坊式民办幼儿园,光线昏暗,室内仅有课桌椅及简单的动物卡通墙饰,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仅有十平方米左右,办园条件不达标。从保教质量来看,有引进先进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蒙台梭利幼教机构,追求较高的办园品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亦有一些“草根型”幼儿园,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借着入学准备的名义,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学内容,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民办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教师资源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从对该县域民办幼儿教师的调查统计来看,该地区民办幼儿教师的年龄结构、教龄、班级教师人数配置严重失衡。民办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及其以下的教师占91.5%,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梯队,年轻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化成长受到限制;班级教师人数配置比例小,每班配备两名保教人员的比例高达70.2%,幼儿教师的工作繁重。此外,民办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专以下学历的占到56.3%,影响了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

由于民办幼儿园自身的营利性驱动力、民办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以及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满足家长急功近利的现实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幼儿园办园成本,民办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教具、玩具数量较为有限,并且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倾向于让幼儿习得一些显性知识和技能,如识汉字、学习汉语拼音、练习加减法等,忽视了幼儿情感、能力、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凸显出比较明显的小学化倾向。

三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1.地方政府在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

学前教育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能够把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承担对民办幼儿园的规划、管理等责任。

第一,宏观规划管辖区域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格局。在我们对所在县域民办幼儿园生存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的园所布局极不平衡,举办者对于幼儿园园址选择的随意性较强,并且绝大多数幼儿园位于临街地段,外界环境嘈杂。因此,政府在区域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宏观统筹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格局。(1)要根据本区域适龄入园儿童的数量,明确在特定时间段内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目标,以便于制订相对应的措施。(2)在规模目标的驱动下,根据区域居住人口的分布特点,合理布局民办幼儿园的园址。(3)结合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实际状况,把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倾向于财政投入和引进捐资金相结合的多种渠道,加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第二,吸引不同民间力量加入民办幼儿教育行列。调查中发现,所在县域民办幼儿园的93.8%的主办者即举办者,拥有完全的自;93.3%的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来源完全靠主办者个人出资。可见,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民办幼儿教育的办园主体较为单一,政府可以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布局的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各种民间力量举办幼儿园。(1)加强学前教育的宣传。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于人的一生发展的意义深远。然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社会各界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可以借助教育部关于学前教育宣传月建立长效机制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学前教育并加入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队伍中来。(2)出台多种优惠政策。民办幼儿园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人们认定其办园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而忽视了其“办好教育”的动机。诚然,不管民办幼儿园的投资者是谁,必然要在投资中收回成本和取得一定的利润。但在对诸多的民办幼儿园的投资者的访谈中发现,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动机是要办好教育。因此,地方政府要客观对待民办幼儿园“追求利润”的动机,给予民办幼儿园的投资方以一定的盈利空间,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事业单位捐资创办幼儿园。比如,对于城镇小区建设中配套幼儿园的开办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并热心于民办幼儿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2.规范民办幼儿教育的管理,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较为混乱,面对区域内近百家民办幼儿园,教育管理者仅有极少数人,一些资深民办幼儿园经营者在访谈中也表露出对这种管理模式的不满意。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规范对民办幼儿教育的管理,引导其走上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

第一,强化“通行证”的管理,形成长效的督导机制。在对T市民办幼儿园的调查中,截至2012年底,有20.7%的民办幼儿园属于非法办园;其余的合法民办园中,绝大多数幼儿园的建筑面积不符合基本要求,办园条件、硬件设施简陋,“作坊式”民办园大量存在。因此,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首先要加强“通行证”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民办幼儿园的举办资格进行审核,为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奠定物质基础;其次,确保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同等地位,将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纳入整个幼儿教育质量评估的体系,对于连续两年质量评估不合格的民办幼儿园,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整顿,通过这种方式敦促民办幼儿园办好教育。

第二,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由于办园历史、管理模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参差不齐,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管理,可以结合不同民办幼儿园的现有发展水平采用多样化的发展路径。首先,鼓励规模化办园策略。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民办幼儿园,如T市的省级一类示范园“小太阳幼教中心”,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其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幼儿接受较为优质的学前教育。其次,借鉴集团化管理模式策略。尝试将民办幼儿园按照片区或者发展规模等维度划分成不同的“集团”,以某一个示范幼儿园为集团中心,尝试民办幼儿园的财产自主管理与教育教学集团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整体办园质量。

第三,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群体。幼儿教师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对于民办幼儿园教师这个“特殊群体”,应该纳入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范畴。长期以来,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为尴尬,不仅待遇比公办幼儿园教师低,她们的聘用、培训、业务活动等都得不到保障,基本处于放任的管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以及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因此,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聘用应该和公办幼儿园一样被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范畴,并且保证民办幼儿园教师在选优、培训、业务活动等方面享有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同等的待遇,为民办幼儿园教师提升职业认同感提供基础条件。

3.民办幼儿园自身加强内涵建设

追求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有相应的外部政策支持外,还需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园本化路径。

第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规范幼儿园自身的办园行为,深入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引领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制度,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及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

第二,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施园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以及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过程中,应融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激发提升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驱动力。幼儿园管理层应建立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制度,主动通过多种渠道为幼儿教师争取参加培训、晋升职称等专业发展的权利,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金玲.民办幼儿园管理概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皮军功.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宏观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3]陈红梅、卢飒.当前中部地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选择的建议――基于对武汉市学前教育事业的考察[J].当代学前教育,2010(1)

上一篇:三本高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 下一篇:高校廉洁文化生成所面临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