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8-05 11:39:34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广东省启动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充分借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基础上,由中高职合作开发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能力模块库,实现中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对推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18-02

广东省启动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旨在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但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还没有根据明确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职业资格体系,如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推动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鉴于广东省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企业需要能够快速上手、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调查表明,与本科生相比较而言,高职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初期就能够迅速达到工作要求,实操能力更强。而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由于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比较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虽然实际操作能力强,但特别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中职毕业生有必要在高职院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对于社会发展和中职学生的职业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尚未实现真正的中高职无缝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乏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广东省中高职对口招生院校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双方分别根据各自的教育体系培养人才,各自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没有形成连贯、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中职和高职专业定位不统一、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目前广东省开设该类专业的各中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存在交叉重复、专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此外,各院校采用的课程标准也不尽统一,中高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大部分中高职衔接对口招生的院校中,中职阶段所开设的外贸单证实务、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等课程在高职阶段也会重复开设;中职阶段的个别课程甚至超出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而高职阶段的部分课程则超出了中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均。

2.课程开发主体单一,缺乏互动合作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都需要依靠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但现状是大部分院校是由学校甚至是专业教师单方面开发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缺乏行业和企业的参与,造成课程培训重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不符。以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课程为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但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更多的是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许多国际贸易类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此外,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作,中高职教师之间缺乏了解和互动,这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简介

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早在1921年就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现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包含了11大类共900个以上的职业的要求。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最核心的部分,由行业技能委员会、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共同根据岗位对能力要求将所有职业资格标准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规定了与该等级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中的责任、权利范围、行为规范要求,最终形成一个逐级递进的完整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级的工作人员相当于半熟练工,二级水平的工作人员相当于熟练工,三级水平的工作人员相当于技术员、技工或初级管理人员,四级水平的工作人员相当于工程师、高级技术员、高级技工或中级管理人员,五级水平的工作人员相当于高级工程师或中高级管理人员。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体现了英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技能观。核心技能是指人们在教育或工作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培养的通用的、可迁移的技能,如沟通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核心技能使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机动性,是保证个人获得就业机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核心技能观的指引下,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培养和考查能力水平而非知识水平。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由行业技能委员会全程参与。行业技能委员会由产业主导的团体及本行业的用人单位组成,其宗旨是提高公共服务绩效、提高企业对技能的参与度、确保该行业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权威性、减少技能缺口和人才短缺并增加技能提高的机会。针对该行业的专业技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并明确该行业现在和未来对技能需求的优先次序。

三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我国的职业分类及职业标准的制定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起,由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承担的。在实际应用中,该标准存在着分类粗糙、实施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不能全面指导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需广泛吸收和借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成功经验。

1.中高职合作开发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例,经调查,广东省一百多所职业院校中有22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这些专业目前普遍定位于涉外企业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但是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却各成一家,缺乏层次分明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实现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效衔接。

根据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启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建立在对中高职分别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科学有效分析的基础之上。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按岗位等级设计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对应中级工作岗位,高职对应高级工作岗位,最后进行课程的排序、课程进度计划表的制订等,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无缝对接,避免课程的重复。

2.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职业能力模块库

纵观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实施过程,从学习单元名称和级别的确定、学分值的确定到评估标准的开发,无一不是围绕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展开的,各个级别的能力描述是由简单到复杂排列的。而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由行业技能委员会全程参与,描述了学生若要从事一项特定的工作需要做什么、了解什么、明白如何去做,以及相关工作守则和注意事项等。

结合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可由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和中高职院校通力合作,在对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一系列与岗位相对应的层次分明的职业能力模块,并将模块库中的各级能力模块按照工作的难度依次排列。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国际市场调查能力在每个级别中的描述都是不同的,一级:了解调查问卷的种类;二级:能够使用计算机协助编制调查问卷;三级:能够独立编制简单的调查问卷;四级:能够针对各种复杂内容独立编制调查问卷并了解其他市场调查方法;五级:掌握市场调查的各种方法并灵活运用。

职业能力模块库的开发对完善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参考职业能力模块库,分别根据职业能力模块库中相应级别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确定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中职注重培养基础能力而高职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3.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对口中职生源的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中高职院校在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个人潜能的开发。尤其是高职院校应针对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思维活跃、专业技能较强、基础知识薄弱、文化素养不高的特点,进行独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讨论、自评教学、社会调查、口头报告、书面报告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提出标新立异的想法,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创精神。其次,在评估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专业能力包括学生在完成课业及其他任务时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通用能力包括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资讯运用及自主学习等能力。通过以上方式,使中职生在高职阶段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系统的参考标准,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无论是职业岗位分析、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还是职业能力模块库建设,都需要行业企业、行业协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充分倾听来自行业、企业以及学术界的声音,完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为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元君、匡瑛.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基于美英的经验[J].职教论坛,2012(28):51~54

[2]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117~120

[3]杨益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实践及启示[J].继续教育,2010(1):61~63

[4]张春娥.广东省酒店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思考――基于高职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234~236

上一篇:从形式标记理论看《荷塘月色》英译本的风格再... 下一篇:苏联教学论的文化传统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