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计算题复习策略探讨

时间:2022-07-13 08:33:50

高中政治计算题复习策略探讨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综合运用和调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计算题是高考政治试卷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基本是每年高考政治(或文综)的必考题,纵观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有计算题的影子。这类试题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题,经济生活计算题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类试题既考查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又考查考生的数学转换计算能力,符合新课程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要求。但文科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些,因此,从平时和高考学生的考试成绩看,计算题都很不理想,得分率偏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呢?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在解题过程遇到的问题看,在高考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高中政治计算题的特点

1.实用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

经济生活中的经济计算题是目前高中学生面临的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难在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知识点分散,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深刻的体验,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因而产生对计算题的畏难情绪。热在与时事联系密切,实用性强。高考政治试卷中计算题,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为背景,将热点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通过现实生活中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有关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

2、高考中政治学科以计算题形式出现的试题,将数学与政治知识结合起来考查。该类试题的显著特点是,既考查学生对政治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对数学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数学学科思维与政治学科思维的交汇与综合。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解释,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是相对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是体现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个有意地、主动地激活有关命题的过程,速度较慢;而程序性知识一旦熟练,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学习者最初一般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学生解《经济生活》的计算题,要经历一个由政治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逐渐转化过程。为降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程序性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难度,教学中最好借助数学的程序性知识作为政治学习中两种知识转化的桥梁。复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将政治的陈述性知识向数学的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再回归到政治的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完成思维的辩证否定和发展,这是正确解答《经济生活》计算题的必由之路。

3、近两年部分试题的综合性有所增强,难度加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延长。政治高考中的计算题,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又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计算题特点来看,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二、针对近几年高考计算题的命题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做到:

1、消除畏惧心理,沉着冷静,树立信心。

2、关注高考,明确计算题的类型和要求。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形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需要用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3、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

计算题必须依托一定教材知识,因此要过好教材关。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全面的复习涉及计算题的基础知识,包括已经考查的和目前还没有涉及的问题。《经济生活》中涉及计算的试题类型繁多,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有货币类计算(货币供应量、纸币发行量、货币的贬值率、物价的上涨率的计算等),在“信用工具和外汇”中有汇率计算(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计算等),在“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中有利息计算(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计算等),在“征税和纳税”中有税收的计算(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的缴纳的计算等),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中有价值量的计算(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单价、价值总量的关系的计算等),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中有收入的计算(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分类计算等),在“公司的经营”中有企业利润的计算,在“消费及其类型”中有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等。

一些类型的计算题,在教材中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如:(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通次数;(2)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3)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等等。而许多类型的计算题,在书本中只提供了概念性、原理性知识,没有提供可直接操作的计算公式,如:(1)货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或者货币贬值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100%;(2)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或者物价上涨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00%;(3)货币贬值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4)通胀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等等。这些公式在教材里并没有直接给出,这就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需要我们在准确掌握相关概念,深刻理解其中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和领会。

4、掌握政治计算题的计算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时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成正比的,变化后的数值 = 变化前的数值×(1+或-变化值),成反比的,变化后的数值 = 变化前的数值÷(1+或-变化值);提高、上升、增加、升值用加法,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劳动者数量增加10%,人民币升值了5% 等;降低、减少、贬值用减法,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20%,美元贬值10%等。

5、加强计算题的专项练习。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做好政治与数学跨学科之间的综合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对经济学常见的几种计算题的解题训练。如前所述,经济理论基础和数学知识的结合在2008年高考试题中已渐成趋势,因此,对于商品价值和价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甚至包括价格与汇率变化等更多因素之间的联系,都要深刻理解,并选择典型题例,强化训练。此外,对于经济效益与企业成本、利润,股票价格,个人所得税,银行利润、存贷款利息等可能涉及的计算类题目也都要予以关注,分类训练。

参考文献

[1]瓷都谢红英思想品德名师工作室 《高中政治计算题的加减乘除》2012年2月

[2]雷红智,魏敏,《经济生活》计算题教学的思考的策略探讨 2012年10月

上一篇:阅读与语感的关系 下一篇:在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