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化与信贷创新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13 06:14:22

特色农业产业化与信贷创新实证研究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地方特色产业又是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发展的基础。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与供给长期存在偏差,如何有效破解融资瓶颈,因地制宜针对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特点适时开展信贷产品创新,从而大力推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金融机构必须长期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武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武都区地处陇东南,总人口5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是全国油橄榄基地和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榄、药材、茶叶、蔬菜等为主导的五大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基地22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65%。近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优质高效原则,通过强龙头、固基地、抓市场、促连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一)产业化模式多样,利益联结紧密

目前,武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和深化,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基地+专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上述不同的组织形式的辐射带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结成了以合同、订单、契约和最低保护价等形式连接的共同经济链条,利益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品牌质量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

通过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初步显现:武都大红袍花椒享誉大江南北,“田园”牌油橄榄等三项特色品牌获得了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祥宇”牌油橄榄、裕丰茶叶等4大类8种农产品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武都红芪地理标志登记达10200公顷,农业品牌名列陇南市各县前列。同时,培育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龙头企业“引擎”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3年底,武都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达783家,成员达6857人,服务和带动农户2.7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23.4%;止2013年底,武都区成立了3家农村经纪人协会,农村经纪人276人,在陇南市九县(区)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最成熟。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融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索针对种植农户的信贷模式创新,扩大名、优、特农业种植面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

1.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武都区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品质优良的特色林果,目前形成了以油橄榄、花椒等为主导的品类布局,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果农及加工企业在发展果树种植、林果深加工的过程中,流动周转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截至2014年末,武都区农信社已累计发放果树所有权抵押贷款248笔,金额4000万元,为果农及加工企业及时提供资金支持。

2.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贷款模式。针对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公司与农户关系密不可分的特点,武都区农合行提出由公司为农户种植、养殖贷款提供担保的创新思路。如武都区实施万亩“米仓”红芪生产示范片种植,武都区农合行通过以政府特色产业基金作担保,共向农户发放贷款615万元,促进150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

(二)探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贷模式创新,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信贷模式。该模式特点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订单生产模式,由与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利益联系紧密的产业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基金,将“零散式”的农户贷款转为以合作社为中心的“批发贷款”,解决单个农户贷款的金额小、成本高、手续繁、抵押不足等问题,信贷对象主要面向基地农户。

(三)探索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引导其走专业化、精加工发展道路,从而增强对特色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实行“库贷挂钩”仓储式质押贷款模式。针对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产品季节性强又有广阔市场的特点,武都区金融机构设计了仓储质押贷款模式,即以库存商品为质押担保品,以货款回笼优先偿还贷款为条件的“库贷挂钩”形式,解决生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截至2013年末,武都区农村合作银行累计发放此类贷款3200万元,解决了武都区5家企业收购加工面临的流动资金缺口难题,取得良好的循环发展效应。

三、信贷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自身管理不规范

从武都区情况看,当前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体化不够紧密,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及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较为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一是农村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功能不健全。二是保险机构缺位,缺乏风险分散机制。三是亏损补偿不到位,补偿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涉农信贷资金风险大、收益低,不能解除银行对农业支持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产权配套制度改革滞后,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业生产大部分产权都不符合金融担保抵押要求的归属明晰、可流转交易等特征,特别是作为合作经济组织最重要资产的房屋和土地,一直未得以有效激活。

(四)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创新能力欠缺

一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有缺陷,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农村资金长期外流。三是金融业务创新不够。

四、信贷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引导扶持,培育贷款资质

一是地方政府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促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健康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纳入信用评定范围,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提高信用等级。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融资环境

一是大力拓宽农村资产担保范围,要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的担保方式,解决农村众多房产不能抵押的问题。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农户多主体共存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

(三)找准防范风险与支农平衡点,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力度

一是摸清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特点,提供周转性贷款,保证其经营运作的顺利进行。二是针对性地开发联保贷款、组合式贷款、惠农卡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三是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四)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扶持合力

一是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广阔的融资空间。二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农业保险机构,并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开办涉农保险,分散农业经营风险。三是应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资金支持作用,充分运用再贷款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有效投入。

上一篇:如何提高疫苗管理和会计核算质量点滴谈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