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是一种品质

时间:2022-07-13 05:23:09

那节课上,我“轻松”极了。

提前一天,几个学习小组组长探讨了一下,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是一篇课外阅读,组长还利用自习时间给大家布置预习。我很高兴,课改已经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头。

记得刚毕业时,我跟学生走得近,谈得来,所以很多学生愿意学语文,有时早读时间都给了语文,有英语教师说我给学生灌了迷汤药。可就是学生再怎么喜欢学,也是多看看生字,多背背生词、课文什么的,没有哪个学生知道去提高一下阅读,积累一点语文素材。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有小流派出现,这种流派并不固定,会随着学生对特定课文理解的不同而临时组织,随时解散。有时同一小组的学生也会因意见不同站到别人一边。我知道他们的个性,有观点一定表达,也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被人说服一定服输。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够平等地阅读对话。教师能够做的就是要耐着性子听学生说,听学生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课外阅读的题目是《善良的种子》。文章内容很简单,并不富裕的父亲在去城里买种子往回走的时候,在车上被人偷了一百元钱,那是父亲的血汗钱。就在父亲暗暗心痛的时候,传来一个女人呼天喊地的哭声,原来女人的种子不见了。父亲想都没想就打开自己装种子的口袋,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我知道这节课,将是一番恶战。我需要的就是做一个好听众,一个专家型听众。但我一定会很轻松。

课堂上,我再给学生十分钟读文本,粗度,略读,细读,研读,总之,什么方法都行。又让学生合上书,找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在心里与自己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感悟。

接下来,按照我们的小组合作交流模式展开。我先出示了问题组:

1.作者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其目的是什么?

2.父亲被偷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简要说明父亲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

①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②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4.标题“善良的种子”有何深刻含义?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5.分析下面句子中词语“皱皱巴巴”的表达效果。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6.“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各学习小组对这些问题处理较好,小组进行讨论,组内交流较好,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虽然心里明白,但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着实让人着急。在课改中,他们也学会了耐住性子,倾听后再对话,在对话中成长、积淀。

我把课堂交给了四个组长,由他们进行“课堂串烧”,在分析第三小题父亲的心情和态度的时候,他们的助教作用发挥得极佳。

这节课,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表达很到位,但教师的的责任不能忘,教师要有自己的立足点。平等的阅读对话,不是说学生说什么就什么,教师需要承担整个问题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和促进,共同建立起师生交流精神上的密切联系。

最后一个环节,总是课堂的高潮。我们这一环节是质疑解惑。即学生或小组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依然没有解决,就一定在这一环节进行处理。

这节课争论的最激烈的问题是:父亲为什么不告诉别人自己的钱被偷了,这样不是更能向大家表明父亲的善良吗?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认同,甚至有组长也认同。不认同的学生中有些是这样想的:如果对表现父亲的品质不利,作者一定会写的。这时,很多学生盯着我。我知道他们想从我的脸上得到答案。我微微一笑,两手一翻,耸了耸肩,表示抱歉。他们知道这时的我会作“家翁”,装糊涂。

我只给了他们一句话:注意情境,身临其境。

学生陷入了沉思,只有短短几十秒,有几名学生同时发出“噢、噢”的声音,吓班里学生一大跳。

“如果在文章开头,父亲把丢钱的事告诉了大家,是能引起大家对父亲的尊敬,但是因为大家过于关注父亲,即使父亲的善举感动了那个小偷,他想把钱还回来,也不会有任何机会的。”穆锦鸣刚说完就有人鼓掌。

“我来补充!”隋家辉站起来,“父亲自己丢了钱,心里很难过,还去帮助别人,不是更突出了父亲高尚的品质吗!”有人叫好!

“我再补充!”崔浩天站起来,教室里安静极了。“刚才说过,父亲送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种子是善良的种子,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尤其在那个小偷的心里也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使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使每一个人都心存善念。”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进行了总结,但我发现总结的话已不重要,学生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阅读对话来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我想,种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让他们在阅读中进入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对话,在与同学的质疑与探究中进行心灵的契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更要能走进去,出得来。用第三者的感官去理解人物心理的灵动,对学生进行熏陶,使他们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使思维活动,语言灵动,表达生动。

那天下课时,学生说“教师再见”的声音都格外悦耳。

我说,我用心用情地说:语文,是一门灵动的学科,是阅读对话,张扬学生个性的天空。上山得山之精气,入水则得水之灵气。阅读就是对话,一种用灵动的形式来诠释语文的空灵之风!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谈小学生挫折教育 下一篇:浅谈中职教学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