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时间:2022-07-13 04:21:55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把合理的生产关系看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人与人间公平劳动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循环利用生产和消费排泄物的循环经济思想,提出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循环经济

一、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

(一)马克思把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指出,“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归根结底是人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结合的过程,自然资源是承载人的劳动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载体。从生产力的发展即物质财富增加角度看,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分工协作和劳动工具等的改进(科学技术体现为对分工协作的管理或者是物化在劳动工具中)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因此人的生产发展的过程是人和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视角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价值论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社会以劳动和自然资源耗费为代价创造社会财富,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要以劳动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间凝结的价值量为尺度,通过市场交换形成不同使用价值(财富)的生产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节约劳动(生产资料的节约使旧价值的转移减少、新的劳动耗费的减少)和自然资源(循环使用生产排泄物、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活动可以使生产者获得更多的利益,这需要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等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劳动生产力,劳动者的贫困导致对劳动力的破坏,只有社会成员公平劳动,才能够消除贫困,进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实现公平劳动的前提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平等,不存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的情况。因此实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依据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一个公平支配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私有权),公平劳动的生产关系,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实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马克思身处英国的机器大工业时代,看到了生产排泄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生产排泄物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生产和消费排泄物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理论和极具实践性的观点。

(一)马克思的循环经济基本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排泄物进行了分类和界定。“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是生产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

其次,提出减量化和再利用思想。马克思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再次,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废料本质上只是生产排泄物,它们可以通过减量化和再利用成为生产的原料,体现了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理念――“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料”。

(二)生产排泄物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生产规模、技术是生产排泄物的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大规模社会劳动是生产排泄物利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生产排泄物和再利用生产排泄物。马克思指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机器零件加工的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这是就辅助材料而言的。……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生产排泄物再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社会分工条件下部门间按比例生产对于部门和企业间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社会分工条件下部门之间按比例生产问题有着深刻的分析,其基本思想是:“社会生产客观上存在着按比例发展规律,在产品形态下,它只有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比例;在商品形态下,它还有价值比例。按比例中的价值比例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比例合适,在市场中表现为各种商品供求平衡,价格等于价值。在商品经济形态下,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可以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进行。按比例规律通过价值规律实现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具体说,当社会生产比例失调时,表现为一些部门的供给大于需求,另外一些部门的供给则小于需求,供给大于需求的部门通过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降价),使处于劣势的企业(生产率水平低,成本高,缺乏降价空间)退出生产过程,进入供给小于需求的企业(市场价格高于价值,盈利空间大),结果使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实现按比例生产。

马克思指出,自由市场经济不能经常保持资源按比例配置,社会生产实现平衡的更合理的方式是对社会生产过程的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相互之间利用其生产排泄物,面临着通过市场联系能否保证生产排泄物供求平衡的风险。另外,由于利用生产排泄物往往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一旦生产排泄物无法保证供给,企业面临着比不使用生产排泄物更大的风险。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进行事后的调节,不能保证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长期稳定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参与其中,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克服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76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6-11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6-11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

李明(1984-),男,助教,硕士。

上一篇: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探究 下一篇: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