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研究

时间:2022-07-13 03:59:24

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心理影响的因素及如何克服不良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为今后的教学训练与竞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运动竞赛 心理 影响因素 克服方法

体育运动竞赛正朝着高水平和强竞争的方向发展,运动员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平时的训练和竞赛中,学会调节各种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比赛同样是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过对国内外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克服方法,为今后的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提供一定参考。

1 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因素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种类型:心理紧张、心理胆怯、心理淡漠、盲目自信、心理焦虑。

1.1 心理紧张因素 在赛场上,很多运动员会对比赛刺激因素和自身的运动水平,与其他参赛运动员比较,做出具有威胁性的评价,从而产生紧张的心理反应。每个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让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神经系统兴奋,这样可以使潜在的能量爆发出来,以期在比赛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但是,心理的过度紧张会使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减弱、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出现尿频现象,这样的失常行为肯定会给运动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很难把注意力再集中到比赛中去;运动员心理过分紧张也可能使其对动作知觉和表象模糊不清,可能在比赛中突然忘记了该有的动作,造成比赛失利;竞赛中过分的紧张还可能心生急躁、烦闷,对教练员的布置与嘱咐听不进去,应有的技战术没能得到开展,失去了对整场比赛的控制从而没能取得预想的成绩。造成运动员心理过分紧张的原因很多,比如训练量过大,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又不好,没有足够的睡眠;训练、生活中的压力过大;比赛中害怕比自己厉害或实力差不多的对手;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成绩期望过高,过分地担心比赛结果,心里充满了对创造好成绩的渴望;过去比赛的失败导致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影响到本次的比赛等。

1.2 心理胆怯因素 心理胆怯是一些运动员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胆怯使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从而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运动水平,使成绩下降。主要表现有自主性发展受阻,每天都是听从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规定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使得生活不是那么自由,从而影响心理的发展。

1.3 心理淡漠因素 比赛前的淡漠状态与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 抑制过程加强有关。运动员心理淡漠,表现为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乏力、体能下降、知觉注意力强度减弱、动作怠慢、反应迟钝等。这些状况会严重影响到比赛结果。一般来说,因过度疲劳,比赛任务过重,伤病长期不愈,以及意志力较差的运动员较易出现;从心理上来看运动员对比赛不利条件想得较多,又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缺乏顽强的斗志也会产生淡漠情绪。

1.4 盲目自信因素 当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信心超过了他实际具有的水平时, 便产生了盲目自信。运动员产生盲目自信的原因,多是由于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复杂程度和困难情况估计不足,运动员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只看到了表面上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心理沾沾自喜,过高地估计自己或本队的水平, 相信自己能轻易取胜所致。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当困难来临,只能任其发展、听天由命,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比赛,导致比赛成绩与预期相差甚远。盲目自信的具体表现为:没有认真分析与研究比赛对手及对策;对比赛漫不经心,低估对手;注意力分散,在比赛中容易走神;思维迟缓, 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平时训练成绩就能拿第一名,所以在比赛中信心暴增,无视一切对手;当在比赛中遇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得心理慌张、心情急躁, 慌手慌脚, 束手无策,只能面对失败。

1.5 心理焦虑因素 心理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者无根据的恐惧,主要表现:感到不愉快、紧张,甚至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比如,第一次参加正式或大型比赛的运动员,在检录时体验到紧张、不安就是比赛前的状态焦虑。特质性焦虑,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强度和频度也会不同。特质焦虑则是一种个性特质,指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倾向。比如某一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中或者比赛中、还是生活中,都有着紧张的情绪、忧心忡忡、心理焦虑,那么这名运动员特质焦虑的程度较高;而相反的另一名运动员表现出冷静沉着、情绪稳定,则其特质焦虑程度较低。焦虑也不一定是不好的,适当的焦虑,在比赛中可以激起运动员的紧迫感, 进一步精神集中,更好的去面对比赛。

2 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

心理现象克服是针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的训练,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实施积极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过程,对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能较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好最佳的训练状态和竞技状态,促进训练的质量,以及在比赛中发挥最佳的运动水平,创造优异的竞赛成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 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阻断思维法的具体做法是,当运动员由于信念的丧失引起心理紧张、出现消极思维时,可利用大吼一声,去阻断消极驱动力的意识流,以积极思维取而代之。音乐调节法:在比赛前,运动员可能会因为马上就要比赛了,使心理产生一种紧张的状态。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通过音乐的刺激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从而达到清除疲劳、对抗焦虑、抑郁,缓解、消除心理压力。运动员在比赛前如果有异常的情绪表现,如过分紧张激动等,可以听一段轻缓、柔和的音乐,往往能对调节情绪起到较好的效果。表象放松法:让运动员想像通常使他感到放松与舒适的环境,让其在脑子里将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中,增加情境对运动员的刺激强度。

2.2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对运动员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练员应认真查找运动员产生胆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运动员克服胆怯心理。心理暗示调节法是用语言、思想表达对情绪施加影响的方法。进行心理暗示,暗示语要简短、具体和肯定。比如“我准备好了”、“我今天精神很好,一定赛出好成绩”、“我一定能行”等。

2.3 心理淡漠的克服方法 教练员帮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析比赛情况、对手实力情况,看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优势,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在平时的训练中帮助运动员形成积极的比赛动机,使运动员对比赛有着端正的态度;在比赛前夕,教练员应更加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加强心理素质,防止过度的训练强度对运动员造成疲劳,比赛前使运动员以高涨的心情,以饱满的热情去参加比赛。

2.4 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 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分析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办法。

2.5 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 情绪调节法:良好的情绪,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相应的生理变化能使运动员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进而能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当运动员心情焦虑时,就可采用情绪调节法,使运动员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呼吸调节法:是指运用特殊的呼吸方式来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从而提高吸氧水平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达到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呼吸调节法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逐渐稳定。当运动员因紧张而呼吸短促时,可采用缓慢的呼气练习,以达到放松目的。

3 结语

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临场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其影响因素的原因有很多且较为复杂。建议教练员、运动员要善于根据其具体表现,确定类型,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与手段,克服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创造最佳运动水平,提高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0-

282.

[2]张丽.运动员比赛前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J].少年体育训练,2008,35(3):35-38.

[3]吴胜,吴秋娟.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3(5):56-58.

[4]孟祥新.谈竞赛性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训练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2(1):33-34.

作者简介:孙爱芹(1979-),女,江苏淮安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上一篇:司法公正与大数据 下一篇:电梯群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